昨夜,去看了2018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一条单线的故事能讲得那么跌宕生姿 ,必须佩服美国人讲故事的能力,我们国内,一直讲不好故事的某名导可以好好学习一下。几段钢琴曲摇曳动人,几段民谣式的演唱扣人心弦;即使不懂音乐的人,也多半能听出些山高水长。美国南部公路风景美不胜收……连影片中的混混托尼也感慨万千。
奥斯卡五项大奖提名,天猫评分9.6,豆瓣评分8.9,那么高?但整个观影过程,除了有几处可以引人欣然一笑的美国式幽默外,感觉这部影片缺少了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种族歧视问题,一个让这个民族深感沉重的话题,本是极容易感人的一个故事,它缺少的本质力量是什么?每到似乎要深入表现的地方就止住了。当西装革履的唐与他劳苦的黑人同胞在朦胧的飞尘里深深对视;当唐在大雨中满脸泪痕地吼出那句“我是谁”时;我几乎就要感动了……
是什么让原本要深入的表演戛然而止了?是什么让导演力图要表现的主题犹抱琵琶?是民族尊严?是国家意志吗?那份屈辱残忍黑暗的《绿皮书》,可否给观众交待得详细一点?虽然它让我们痛。这个国家漫长而艰难的种族问题,真的那么温馨而诗意的就调和了?上层意志总是好的,所以唐给时任总统肯尼迪打了电话,又突然又浪漫又不切实际。如果真正浪漫爽直的法国人来拍这个故事呢?其实对悲剧的诚实再现与反思也可以启发人对美好的追求,对幸福的感恩,对爱的珍视。美国这个民族 , 在对战争对人性的屠杀,向往并呼唤和平美好这一反思层面 ,是拍出了很多经典影片的。远的如《辛德勒的名单》《西线无战事》《拯救大兵瑞恩》,近的如《风语者》《血战钢锯岭》;怎么一提到种族歧视问题,就扭扭捏捏了呢?
想起了我们的语文课 ,一堂好课 ,自然是行云流水,简洁大气的;但真正的好课,简洁流畅之中 ,必然也该有些徘徊之中的挣扎,挣扎之后的顿悟,顿悟过后的奔围……这徘徊,起源于我们对文字的陌生与人生经验的不足带来的阅读距离感和思考的无法深入,老师要敏锐地洞察到学生的这份欠缺,让学生感知到这份迷茫和困惑;接着让学生陷入那种思维的挣扎中,走进文字去上下求索,和老师同学互相应证;苦苦徘徊挣扎之后的那一道“仿佛若有光”的罅隙,就是顿悟;顿悟之后的突围结果才能是“豁然开朗”。这样一堂艰难探索求知而得的课堂之旅,才能引导学生,把学习的一路风景赏玩;才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与才智,达到成长的目的。怎样让学生陷入徘徊与挣扎?让学生面对问题,陷入困惑。因为困惑本身也在,只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面对去挖掘, 这个过程貌似痛苦,却也能让我们的课堂主人翁们最快地获得成长。
回到电影 ,唐所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人生悲凉和社会黑洞 ,但我们看到,他被伤过,但伤得不深,更痛得不够。每一次不是都很快安然无恙了吗?然后 ,忽然之间,一切问题就解决了,整个世界,天清气朗……特别是纽约警察风雪中帮助补胎的那一桥段,让我笑得很困惑……再深思之,唐本身也只能代表非常幸运的那一部分美国黑人;真正的黑人民众的体验与呼声,该谁来代表?
不过,终于还是被唐酒吧演奏后的纯真笑容打动,大概,找到自我的那一瞬间,人总是幸福的吧。艰难之中,还是得要为自己的灵魂寻找出路……(唐最激烈的一次抗争刚刚以失败告终)失败常在,灵魂不死,心灵不灭……这可能是超越影片本身意义之外的个人解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