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改变为什么这么难?原因就在于:
当你感觉到外部环境的威胁,就会焦虑,越焦虑,越强化威胁,更焦虑;然后就更恐惧失去控制感,抓住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手(心理舒适区)。
那么如何看清自己心中的恐惧和焦虑呢?
有时,我觉得改变很简单。我吝啬,就改变自己的行为去选择好的、贵的;自私,就去做一些有意义的、公益的事情,或更爱身边的一些人。
这种有意识的改变,我发现很难,因为会反弹。当我改变自己的行为,去买好的,会有罪恶感,好像做了坏事,心理会有内疚感。
本性自私,当去做一些公益的事,照顾别人。会有一种牺牲感、付出感,并有一种预期: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感激我、对我好。
但这种做法会有两个后果:首先,做这件事本身是不快乐的,这种情感会投射给他人和环境,大家都不开心,自然没有好脸色,即使你做了好事。
其次,这种预期更是糟糕的,本质上,没有谁应该怎样,没有谁应该对谁好。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负责。
小结:我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适应环境的方法和策略,改变是要求我换个姿势生存,我感觉这是写在基因里的,很难。
你需要去面对你自己内心真实的爱与怕,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才能获得新的经验,迎来真正的改变。——陈海贤。
心理免疫X光片
前文那个比喻还记得吗?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主管情绪、本能的大象;另一个是主管理性、长期主义的骑象人。
那我与大象之间有没有个翻译?可以让我知道,那个本能、情绪化的我,到底在爱或怕着什么呢?
陈海贤老师介绍了一个,来自哈佛大象研究成人发展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的工具——心理免疫的X光片。
凯根认为,就像人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统来排斥不属于身体的微生物一样,人都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稳定和平衡。
本质上,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
新的经验、新的习惯产生后,免疫系统会让人感觉焦虑,为避免焦虑,就会回到老办法上,就是心理舒适区。
这个X光片,很神奇,就像X光,可以直接照出你心理的怕和爱。
这其实是一个四栏表:
第一栏:是我们想达成的行为目标。
比如,我有很多目标,想让自己更有钱,想让自己更快乐,想要有个好的男友,想自己更优秀,想自己更漂亮,想自己不长皱纹等等。
原来我有这么多想要的,曾经我以为我是个宁静致远的人。但实际上,我距离宁静致远更远。
可这些目标,不是免疫系统可以识别的,你看,开心是情绪目标,优秀是能力目标,赚钱是结果目标。
而免疫系统可以识别的,是用行为来标识的。
如果我要变慷慨,我应该有什么行为呢?我吝啬,是因为童年时感受到了匮乏,那我做什么行为的时候,会感觉到富足,感觉到自己存在呢?
我快乐的时候,我感激的时候,感觉自己时富足的,没有匮乏的苦恼。
那什么会让我感激、富足呢?回忆曾经拥有的。盘点我都有什么,我有房子,我有存款,我还有父母,有弟弟妹妹。
也许在下次做决策前,可以盘点一下,我都有什么。
第二栏:正在做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
⑴买东西的时候,我会反复挑选最便宜的买下来。
⑵接推销员电话的时候,会直接说:不不不。挂断,不想对方耽误我时间。
⑶我没有给自己买好的衣服,然后羡慕别人,可以给自己买好的东西。
我明明想做个慷慨的人,但这些行为,却跟我的目标背道而驰。为什么呢?
真实的原因是,这些行为给我带来了隐秘的好处。
第三栏: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秘的好处。
吝啬的行为,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如果我不这样做,我所担心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我都挑好的买,我会很担心,我的钱不够买,买不起。这种对自我的否定,让我感觉难受,我会逃避这种感觉,“我是不好的”。
钱不够,只能更辛苦的劳动;流落街头,吃不起饭,会受很多苦;过凄惨的生活,挨饿受冻,孤独凄凉。
怕苦、怕累、怕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是我大象的语言,现在翻译给我骑象人了。
为什么我把买便宜的东西和吃苦受累联系在一起呢?会把买好东西跟凄凉的晚景联系在一起呢?
第四栏:心里有一个重大假设。
这个假设隐藏在不想要的行为背后,正是这些假设,让这些行为所谓的“好处”成立。
这个假设是:假如我乱花钱,就会生活差。
原来这个重大假设是在大象心里运转的,骑象人通常只看到大象的情绪,但并不会清晰地知道大象在怕什么。
大象的焦虑翻译成骑象人的语言,进入了骑象人的意识。这个假设当然不是空穴来风,跟生活经历有关。
我家是一般家庭,父母都走过1958年,那时的贫穷和生活困顿,是我无法想象的。
妈妈会把家里东西都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很节省,不会乱花钱。
这种一遍遍的重复,就像催眠一样,连带着对匮乏的焦虑,一起植入我的大脑,生根发芽,变成心里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让大象一遍遍走着老路。
改变为什么很难发生?改变的愿望和不改变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有个经典的比喻:
我们想让车运行,却一只脚踩着油门,另一只脚踩着刹车。而能量和动力,就在这样的空转声中痛苦地消耗着。
其实不应该责怪吝啬的自己,更不应该责怪把匮乏传递给自己的妈妈,因为心理免疫系统,这些阻碍改变的行为,曾经保护了,也许现在还在保护着,那个弱小的、容易受伤的自己。
像一个忠心的仆人,一个尽职的老奶奶,为了我的安全,百般阻挠我去新的地方。成长,就是挣脱她的怀抱,创造自己的世界。
谢谢你的欣赏,部分观点来自《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期待留言区看到你。关注我,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个世界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