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已经待了7个月了,7个月里大概50多天是周末,北京大点的景点和博物馆基本都去过了。最喜欢的还是国家图书馆了,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三;馆藏书籍3500万册,居世界第七。旧馆建筑风格朴素庄重,主要提供外文文献、中外文专藏文献的专业性服务和国家典籍博物馆展陈服务;新馆建筑风格现代简约,主要提供书籍阅览、文献借阅、电子文献、音视频资源服务;古籍馆提供普通古籍、外文善本、旧地方志、家谱文献的研究性服务和临时主题展览服务。
第一次先去的旧馆,有很多阅览室,但是进去一看傻眼了,要么是全英文的书籍,要么是古籍,要么是科学类的。问了前台美丽的小姐姐,说日常阅读去新馆。办读书卡特别方便,身份证放在自助机上,就像打印机票,几步操作卡就出来了。过年前为了办公,第一次去青海省图书馆,也办卡,也是自助机,我前面的人一顿操作下来满头大汗,钱扣了(要交100押金),卡还没出来。我不信邪,等了一会机器初始化后可以操作了,一样的操作来一遍,一样的结果。跑去前台,那个大叔给后台打电话,确认扣款成功了,拿出登记簿登记,复印我的身份证,给我微信转账100元,我又在复印件上写了已收到退款100元,一顿火。他说卡只能在机器办,等机器修好了再办,我心想,再别折腾了。
国家图书馆新馆外墙和顶部采用玻璃幕墙,非常具有现代气息,里面的座位也特别多,整个的空间特别空旷,不会有那种窒息感。提前预约好时间,早上9点开门,坐地铁过去大概40分钟。进去选好座位,再拿3本书(每次最多拿3本),3本换着看,3个小时过得超快,我是那种看书特别慢的,每次都看不了多少。累的时候就到书架那边走走,看看都有哪些种类,遇到感兴趣的,记下索引号。基本上周末位置都是满的,多数是年轻人,也有个别的老年人。除了偶尔的咳嗽声和挪动椅子的声音外,基本是静音的,每个人都在安静的看书,特别享受这种氛围。负责巡视的和规整书籍的人有很多,发现有人打电话或者说话的,会及时去提醒。中午12点闭馆,读者出去吃饭,图书馆也会把环境在打扫一下,1点再开馆。上午没有看完的书都会被规整在一个角落的架子上,如果继续要看,自己去拿过来就行,这个挺好。然后下午4点闭馆,一天下来感觉特别充实,跟去博物馆看实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由于入馆不能带纸质的笔记本,所以要做记录什么的就用手机APP,也很方便。
真喜欢这样的地方!我觉得我们的生活里应该多一些这样的地方,现在书店很多,但书店更多偏向卖书(北京的西单图书大厦很特别的一点就是它每一层都有很多读书的座位,我看到很多人抱一堆书过来放在座位旁边,可能是写论文或者做研究的。一般的书店好像没有那么多座位),图书馆则更多是借书和读书。有一次我去王府井的言又几书店,书籍相对少一点,装修的特别有风格,也有一块区域是阅读区,有大概10几个座位,几乎都有人在看书,但是有4个人在那谈生意,叨叨叨,声音还特大,也没服务员过来提醒。我看了几分钟是在忍受不了,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