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香港出差,住在铜锣湾附近的酒店。吃完晚饭已经不早了,有同事说仍想去shopping,查了下才发现香港的百货商场的营业时间果然比上海要长。听说上海在计划推迟地铁营运时间,有些商场也打算延时营业拉动夜市消费。
几年前和朋友一起同游巴黎,白天游景点,心心念念想赶紧吃完晚饭去逛老佛爷。耐着性子把一道道法餐吃完,刚踏进老佛爷大门,就听着广播说还有半小时要关门。一打听才知道那天是周四 2100关门,其他日子更早。我们的逻辑是有生意做,牺牲点休息时间又何妨。他们的思路是生意永远做不完,该休息就休息,该工作就工作。法国是世界上节假日最长的国家,法定假日加上双休日、带薪长假、再加上前后搭桥凑长假的天数,法国人平均每年大约有150天不用工作。外加还有不少时间在罢工:)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从硬件来看北、上、广不亚于任何国际大都市。我们取得这些成果的背后,大多是撩起袖管大干快上,倾全国之力、倾各己之力完成,但这种方式是否持久、可复制是个大问号。
我们一直以为西方是速度和效率的代名词,但其实未必。记得当年在中央公园排队买冰淇淋,不长的队伍,却足足等了20多分钟。我的耐心几近耗完,但看其他游客神情自若,摊主也不紧不慢地边和游客寒暄边做生意。是不是我们太没耐心?做任何事都是急急急,快快快…过马路闯红灯,赶时间,但抢得了2分钟,so what?我们真的缺这2分钟吗?我们想尽办法提高GDP,增加收入,so what?我们有了这些之后,真的快乐吗?
我们是否太用力了,短时间我们可以众志成城,创造一个个“奇迹”,但长期不一定奏效,最起码不是最有效的方式。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很多时候,太用力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前不久我在芬兰北极光之行中第一次尝试了雪地摩托。前半程,我很紧张紧紧握住把手,随时做好刹车准备。转弯时觉得整辆摩托奇重无比,整个手心都在冒汗,根本无暇欣赏两边的雪景,体会驾驶的乐趣。后半程,我开始说服自己尝试放松,转弯时非常流畅,带着速度很轻松地就过去了。太用力时把自己给束缚住了,其实是自己和自己在较劲。
要成功,努力是必须的,但不要太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