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的母亲
静子
说起来有点让人费解,我以我的母亲为学习的标杆。
母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个七老八十的人,以她历久弥新、久经考验的人生哲学,在数不清的细碎日子里,毫无声息地浸淫着我,可惜的是,我却一直不以为是,觉得格格不入甚至不屑一顾。
在经历了叛逆的成长阶段,以及之后自以为是的长成阶段,有一天我才恍然发觉,母亲的许多生活理念和习性,竟是如此地正确而英明,甚至是如此的平凡而伟大,完全值得思考、值得尊重、值得我用余生的时光去学习去效仿去贯彻。
一
比如,母亲的威仪。
佛家的威仪讲究“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母亲是佛弟子,有意无意间一直坚守这种规矩。记忆中,母亲身体永远笔直:家里的沙发靠背形同虚设,因为她即使在自由放松的独处时间,她也只是坐了差不多沙发宽度的一半,很少见她倚过靠背。而那些抱枕啊靠垫呀,都只是为客人所备;即使是跟她坐高铁从揭阳到广州,四百多公里的路程她会一直笔挺地坐着,几乎看不到身体的懈怠;有时,身为子女,我们会劝她试试放松一下去靠靠椅背,她只回答说,靠了不舒服。
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体生理的衰老不可避免,有那么一天,她在看我给她拍的照片后,惊讶地说,她的背怎么有点驼!之后跟她再一起散步的时候,她会偶尔问我“后背直吗”——“当然很直”,我说。确实很直,因为她自此已时刻注意并努力地挺起腰。
所以,如今当腰酸背疼不时光顾我们相对年轻的身体时,才惊觉到,平时的“北京瘫”造成了怎样的恶果!挺直身体,坐如钟、立如松对身体的健康有多重要:母亲从来可没这些毛病!
二
比如,母亲的饮食。
经历过饥荒年代,母亲对日渐富余生活的态度没有那种报复性地补偿心理,相反,她小心翼翼地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她每顿饭吃的并不多,现在推崇的什么七八分饱的概念,她早就一直就在身体力行。印象中,哪怕是山珍海味当前,她也只取一瓢饮一箪食,不贪哪怕最后一小口。
平时,每天的早餐,还有正月初一十五,母亲都茹素,即使出外旅游,她仍严格地执行着属于她的戒律。
正是这一以贯之的颇有自律性的饮食习惯,让母亲的肠胃保持健康正常。虽然体重偏瘦,但却保持了身体的灵敏度:当看到她以年届七十八的高龄,仍扛着她的座驾——一辆自行车,毫不费力地爬上三楼时,我常常摇头作无奈状而心里很是窃喜。
母校让我意识到,当我们仍满足于当个胡吃海喝的吃货的时候,我们常常忘了,其实我们身体需要的并不多,贪欲在让我们满足一时虚幻的口感的之后,也让我们也付出了健康代价。
三
比如,母亲的养生观。
在日益注重养生的今天,许多人费尽心思寻找各种名目的补品,母亲却以她行之有效的实践告诉我们,养生不如养心。
母亲不热衷进补,还顽固地排斥诸如刮痧、拔罐之类的中医延年益寿疗法。她不信任包括大多数的药物,偶尔受寒了喝姜水泡热水脚,上火了喝点菊花普洱茶,或者去集市买些草药回来吃,总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一次,她突然痔疮发作,然后,她随意到楼下小路边的木棉树下捡了几朵木棉花,回家煮水,喝了几次竟然也就好了了。
多年后我发觉,支撑她甚少生病的原因,最主要在于她时刻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这不是说她常常游走于庙堂佛寺,也不表示她经常参加放生法会之类的佛教活动,她并不懂得任何的佛理,然而却无意间每天都在身体力行慈悲心法。亲朋好友哪一个生病,她得知后马上上门探访,即便这个病具有传染性;有一次,我跟她去探望一个弥留之际的癌症亲戚,她温柔地拉着她的手轻声抚慰,心里一点挂碍也没有。
母亲的喜舍也常常令我自惭。给她生活费,每次都要推辞说“我有钱,不必给我”;跟她聊天,常会提醒我们“如今钱银松一点了要多做好事”;给她买的补品,如果不是特意拆了包装,她准会拿去送人;她平时十分节俭,遇到有经济困难的,她一个个地往人家怀里塞红包,然后,会跟我报告:“我怕别人知道引起误会,是偷偷塞的”,而这时,母亲的脸上会呈现一种满足的庆幸的光芒。
母亲不仅见得人好、见不得人不好,她的心中对人对事也没有怨恨。某人即便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她,她跟我们诉说一下也就过去了。即使这个伤害让她很伤心,她也会试着替人家圆一个犯错的理由,然后说服自己不必理会及至最后原谅人家,这种宽容让我常常慨叹母亲自我开解的能力。有一次,当我们儿女决定不理会某人的时候,母亲对我们说,“我们要常常记住别人的好,对了那些不好的,不要老是去记得它。人生嘛,大大概概就行了,不必较真,谁没做错事的时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