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作者是郭凯,哈佛经济学博士。他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就写经济学方面的博客,很快受到追捧,这些博客文章后来结集为《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出版。《王二的经济学故事》是郭凯为《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写的专栏文章结集成书。
初次听闻这本书,是我关注的一个公众号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推荐的,看他说的有趣,就随手买来一观,结果也并没有让我失望。
这本书最大特点是深入浅出,通过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给剖析开来,让人容易理解且很有趣味性。读完这本书,能够让我们对国内外重大的经济现象、经济政策在宏观方面加深理解,不再让人一头雾水。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经济学的通俗本或称“身边的经济学”来读。
02
略举二例:
《王二兑酒和操纵汇率》,话说王二是个卖酒的,他的邻居李四也是,王家的店和李家的店属于竞争关系,两家的关系因此也不算很好。
王二和李四的兑酒方法略有不同。王二的方法是往水里兑酒,按固定比例一桶水里兑上半桶酒,酒的味道还不错。李四的方法则是往酒里兑水,加水一直加到口感合适为止,从来都没有个定数,只要口感好就行。
市场好的时候,两家相安无事,市场差的时候,两家为争夺客源,就为谁在造假的问题而吵的不可开交。
郭凯告诉我们:中国的货币政策就是王二式掺水,固定比例,不管原酒是浓是淡;美国的货币政策就是李四式掺水,不管水和酒的比例,只要兑出的酒味道对就行。
美国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很多年了,中国后来也指责美联储的数量宽松政策其实就是在操纵汇率。
其实中美两国没有谁在更“操纵”汇率,都是在为本国经济服务的,双方只是有着完全不同的货币政策体系和相应的汇率决定机制。
郭凯最后还指出: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中美作为经济总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一举一动都会对别的国家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原酒的浓淡直接取决于美国的货币政策,而美国原酒的浓淡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经济政策。双方如果都各扫门前雪,或者更糟糕的互相指责以至于互相对抗,那最终的结果恐怕会是双方兑出的酒都会变味。
对于普通人也说,汇率形成机制高深莫测,郭凯却用王二和李四的兑酒法把它说清楚了。村里人都知道,两家都往酒里掺水了,半斤八两而已。美国指责中国操纵汇率是没有道理的,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王二一家人和中国的人口问题》,讲的是王二兄弟有6人。王二的父母生那么孩子的原因也很简单,觉得多生孩子,地里的劳动力就多,家里儿子多在村里也有地位。关键是在那个地里刨食、靠天吃饭的年代,王二家里那点收成根本就填不饱兄弟几人的肚子,王家在村里是穷的有名,兄弟几个都穿的破破烂烂,吃不饱饭,上不起学,一家人过的紧巴巴的。
人多,吃饭的嘴也多,这成了王二父母最大的教训。王二兄弟也都看在眼里,成年后,谁家也没有多要孩子,一家一个,正好。
不过峰回路转的是,王家几兄弟实在不堪贫穷,凭着一身力气到城里去打工,扛大包、蹬三轮,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慢慢的钱就攒了起来。之后兄弟几人凑钱,买了辆货车,开始跑运输。兄弟几人,人停车不停,收入开始快速增加。没多久,在村里数一数二穷的王家,一跃成为村里最富裕的家庭之一。王二几兄弟活得也很潇洒,上面只有两个老人要孝敬,下面孩子又少,挣的钱又多。于是,王家兄弟开始置地盖房,让两个老人享清福,把孩子送到城里最好的学校读书。村里人都很羡慕王家,私下里嘀咕:老王当年生6个孩子还是对的,虽然刚开始苦点,熬出来就享福了。
又过了10几年,老王老两口80多岁了,王二几兄弟也都60岁左右了,干不动了,就准备让孩子把家里的产业接过去,并且赡养自己。可问题是,王家第三代人丁单薄,又要继续产业,又要赡养王二6兄弟,上面还有老王老两口,底下还有第四代要照顾,实在有点力不从心。王二几兄弟商量了一下,准备把家里的产业和房子卖一点出去,换点养老钱。可真要卖的时候,问题来了。王二的那一代人和王家都很类似,遇到的问题也类似,大家都想卖掉产业和房子,可是谁来买呢?看似很值钱的房子和产业,现在根本卖不出什么价钱。
郭凯描绘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不错,这就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家庭缩影。
郭凯在文章中说:老龄化本来就挺让人头疼了,而计划生育则把这种头疼加倍。老龄化本身会导致抚养比增加,而计划生育则是要人为地制造抚养比增加。如果这两股力量同时发生在一个经济体上,这对一个经济体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现在看来,中国在不太远的未来就会是这样一个经济体。我们剩下的时间并不算多,现在开始为这些挑战做准备已经不算很早了。
郭凯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放松计划生育;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完善社保体系;而最应该避免的是不顾所有人的警告,仍然生活在“中国人口太多”的心态里,错过了为人口负利时代到来做好准备的最后机会。
对了,这篇文章写于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