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创
单位里因为要审核一个大型合同,为了确保合同内容的准确无误,我安排下属去咨询他之前经常提的所谓的很牛的律师朋友。结果我的下属接到这个任务后,站在我面前吱吱呜呜,一副很为难的样子。最后我知道了原来他之前一直炫耀的律师朋友其实是泛泛之交,只有对方电话,没有见过。
为了尽快审核完那份合同,我开始回忆我的朋友中有没有人是大型律所的律师。很快,我想到了以前我在上海认识的一位朋友,她是一名律师。我们曾在一个圆桌上互相交流过想法,一起发言,互加过微信。这一年里也经常互相点赞。在联系她之前,我查了行业里律师们的咨询收费标准,也准备了一些后续对她的经济收入有用的可以合作的信息。从来不会让对方在没有回报的情况下帮我做事,这一点自然会考虑到。
“你好,武律师,这会儿忙吗?” 我礼貌性的只是发了个问候。
“不接受免费咨询” 微信界面里出现了这样一句话。
我又看了一遍手机,当我确认自己的确没有看错时,我淡然的笑了笑,然后用指尖划过,果断的删除了那个自己一直觉得是朋友的微信好友。
有的人一直存在于你的微信好友里,你一直觉得对方是你的朋友,可其实对方只是泡沫世界的陌生人。
如果有些人急功近利,一上来连问候寒暄都忘了,那这类人并不值得深交。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信朋友越加越多,但“伪朋友”也越来越多。
为了解决我需要咨询专业律师的问题,我又想到了另一个几天前认识的人,对方也在我的微信好友通讯里。因为认识时间短,我并不认为对方是我的“朋友”。我很有礼貌的发微信给对方,问对方是否方便接电话,告诉对方因工作需要有法律问题需要咨询。对方很快回复并热情和我进行了通话并给出了专业的规避风险方案。
在结束通话前我告诉对方要按照行业标准支付对方咨询费,对方拒绝了付费事宜,说都是朋友。
同样的一件事情,你认为是“朋友”的人很淡漠,你认为还不是“朋友”的人很热情,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怪圈。
那什么样的人才是所谓的朋友呢?加了微信,然后认识时间长的就是朋友吗?给你经常点赞的人就是朋友吗?并不见得是这样,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前几天腾讯的张小龙在他的演讲中说: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朋友圈从刚发布到现在,用户的每个人的好友越来越多,理论上大家会觉得好友多了,发布的内容多了,在朋友圈里花的时间会越来越多。但是腾讯的后台数据显示,用户平均在朋友圈里花的时间没有变化。
这说明一个现象:虽然人们的微信的好友越来越多,但是微信好友之间的“强衔接”并没有越来越多。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位朋友的朋友圈发的一幅图:
记得当时看了那位朋友发的动态后我无比佩服那位姑娘的豪爽和真性情。但这幅图我始终保持一半赞同一半不认同的态度。
在这个快速发展,微信朋友数量“爆表”的时代,每个人的确应该定期清理自己的微信好友。但不能“一棒子都打死”,零沟通的人并不代表就不是你真正的朋友。
零沟通的人有三类,我认为不应该清理,分别是:
第一类:你们本就不认识,互加好友只为了日后有关联。
如果你没有主动联系对方,对方日常不发问候、不发微信、不点赞,即使真的是零交集,那也不建议删除。这种零沟通是没有建立在沟通基础上的结果,所以不是对方不把你当朋友,而是你还没有把对方当朋友。你们之间缺少两个字,那就是“主动”。这类微信好友,依旧可以存在于微信好友通讯录里。
第二类:你们本就认识,但是因为忙于日常,没有互动。
这类微信好友以昔日同学、昔日朋友、昔日同事为多,一起见证过成长。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不会为了寒暄而寒暄,不会为了点赞而点赞。同学情、朋友情、同事情都在。这类微信好友,依旧可以存在于你的微信好友通讯录里。
第三类:你们本就熟悉,但为了不显现出互相关注,而不互动。
或许零互动是刻意的零互动,但不代表和你零互动的人不是随时都在关注你和关心你。这类微信好友,依旧可以存在于你的微信好友通讯录里。
那哪一类人可以不再需要继续存在于你的微信好友通讯录里呢?
如果本不认识,只有了之前互加好友的动作,但经你主动联系对方不搭理,或对方急功近利没有显示出做朋友的“姿态”时,这类人可以果断删除。
少就是“多”,少就是“精”。
微信朋友少了,投入到真正朋友身上的有意义的交流就多了。微信朋友少了,真正朋友们之间的交流才是难能可贵精致。
欢迎关注公众号:xyfm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