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8-前321
这段时间秦孝公任用卫秧变法,国家渐强。秦孝公的上任秦献公,早年是被流放的太子,吃过很多苦,三十多岁被迎回当上国君一心想要强秦,国家奉行以战养战的政策,但是越打越穷,地理上又属于未开化蛮夷。中原各国都鄙视秦国。到了秦孝公这一代,思想转变,布德修政,发奋增强国力。正好这时大才卫秧出现,也就是商鞅,秦国和商鞅互相成就。
卫秧和后面出场的苏秦一样,一个是法家兵家,一个是纵横家,都对各国国情相当了解。卫秧在秦国,无势力无背景,只有才华和铁了心要大干一番的信念。他有逻辑严密的变法思想和体系完整执行度高的变法内容。变法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后期给秦国制定下战略版图,攻取魏国土地,占据黄河崤山的险要,为后来的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以及秦始皇的东出霸业打下基础。
卫秧的下场当然是不好的,好像自古兵家法家纵横家的下场都不太好,之前将才吴起被楚国贵族射杀,商鞅变法得罪太多秦国贵族被车裂了,孙膑招同门妒忌被卸了膝盖,庞涓被同门逼到马陵自裁。苏秦离间齐国招刺……
为什么呢?孟子来回答“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各位大家在施刑名法术,纵横捭阖,勾心斗角之前,有没有留给别人一丝仁义,有没有考虑到德政也是必须的。没有的话,也就没给自己留下后路。
司马光看的更透测,他说:仁者才能看到仁义的好处,不仁者看不到。
不管个人命运是起是落,才华是不会被历史淹没的。
卷二人才济济。
魏惠王鄙视秦国未开化,自己却因贪图珍宝被齐威王鄙视。
那时魏国野心很大,庞涓的战争霸业处处体现。孙膑的智慧更胜一筹,齐国维和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被其布置得精妙。
那时孟子游说诸侯实施仁政,但仁政在战国时代没有市场。
那时苏秦早年去秦国谋职不成,回来游说六国连纵抗秦。三寸不烂之舌形容苏秦最贴切。他对各国国情和国君心理的把握让人称奇,只可惜六国心不一,撑不起苏秦的志向。
那时苏秦把不得志的张仪刺激去秦国谋职。
那时赵国赵武灵王出场,后面有他著名的胡服骑射,赵国国力大增。
那时孟尝君田文,喜养士,重名誉。但是司马光评价他:养士不分好人坏人,一概收留,他盗用国库薪俸,结党营私,沽名钓誉,欺上瞒下,盘剥百姓,是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