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讲的投射的概念,科学表述是这样的: 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有点拗口,简单举些育儿中的例子来讲:
一、自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而且按照以往的生活习惯,又不太会照顾自己,但潜意识里是很需要的,所以便在外显示为“以为他人也有这个需要”:小的时候挨过饿,于是拼命的往孩子嘴里放食物就属于这种类型; 自己需要多多休息,但是不去做,一到某个时间点孩子不睡觉就开始焦躁不安,也属于这种;小的时候自己买新衣服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现在看到漂亮的衣服就给孩子买也属于这种。(对治策略:转而满足自己的需要)
二、自己的情绪,以为孩子也会有。 自己怕与某类人、事、物接触,就以为孩子也会怕。本来孩子是不怕的,但是一遇到相似的场景,便开始催眠孩子: 学习压力很大的、你多努力啊 ;你要小心被朋友骗哦;老师最近对你们怎么样啊,有没有凶你啊?赚钱很难的,你不要乱花钱.....这类也是。本来孩子是没有这些概念的,也不一定会遇到这些个“挑战”,还也许这些事情是这个孩子的能力能够很容易处理的,结果一被催眠,好了,遇到事情的时候,因为大脑里有这个种子,就开始采用相同的“信念”进行反应了。(对治策略:管住自己的嘴)
三、自己有哪些特点,以为孩子也有。自己害羞,于是对孩子的人际很担心;自己上学时不顺利,于是经常担心孩子学业跟不上;自己曾经因为某事被嘲笑过,于是对孩子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尤其关注,也属于心理投射。(对治策略:回忆童年,如果是自己的经历,需要自己去疗愈、和解)
外界都是镜子,反映出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评判、担忧、指责、欣赏”都是心理投射。把那个“你怎么……”换成“我怎么……”,就会一目了然了。
收回投射的方法是:观察,还原,允许,接纳 ,反观自己, 然后再来谈对孩子的行为调整(往往你会发现,很多事已经不需要调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