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到了本书的第七章,《交易理论与市场需求》。
作者开篇,先提到了亚当斯密写的那段文字:
很多时候一个人需要兄弟朋友的帮助,但假如他真的要依靠他们的仁慈之心,将会失望。倘若在需求中他能引起对方的利己之心,使对方知道帮助他人是对自己有益的事,那么这个人的成功机会较大。任何人向他人提出任何形式的交易建议,都是这样想:给我所需要的,我就会给你所需要的——这是每一个交易建议的含义;而我们从这种互利的办法中,获得的会比我们所需的更多。我们的晚餐可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商人,或面包师傅的仁慈之心,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利益特别关注。我们认为他们给我们供应,并非行善,而是为了他们的自利。
所以,每个人都会尽其所能,运用自己的资本来争取最大的利益。一般而言,他不会意图为公众服务,也不自知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安全,自己的利益。但如此一来,他就好像被一只无形之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作出贡献,其对社会的贡献远比有意图作出的大。
所以作者说:
是的,以交易而交征利,与没有交易相比,个人的利益增加大得惊人,往往以千、万倍计。但这庞大的利益增加,主要是由于每个人专业生产,然后交易。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交易,或者更准确的说,交易背后的市场,引起专业化?还是专业化引起市场?
我倾向于认为先有市场后有专业化:
- 本质上来讲市场,是由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不断提升而扩大
- 那么,一方面,你只有能不断进入更大的市场,变得更加专业才有价值
- 另一方面,对应地,如果市场空间只有那么大,也基本上不会有新进入者;那么,大部分现有的玩家,作为生产者,也没有动力、没有必要,去变得更加专业
因为这一章专注于交易,那么,一个没有生产者的情况下,交易的价值在哪里?
没有生产的交易,大家有利可图,主要是因为大家对物品的边际用值(marginal use value)不同。
在下面的这个例子中:
无论一开始6个苹果由谁所有:
- 最终两个人只要可以进行交易,那么一定会达到一个均衡,
- 成交价是0.8,此时甲与乙的边际用值相等,也就是
- 甲出售4个,乙购买4个
- 甲的总利是0.6,乙的总利是2.4。
从这里这个简单的案例中,总结发现如下几个意义:
(一)购买量永远等于出售量等于成交量。
(二)不谈生产,市场的每一个人都是需求者与供应者兼于一身的。
(三)在均衡下,市价等于市场每个人的边际用值(上述的例子是$0.8)。若不等,在没有交易费用(包括讯息费用)的情况下,市场的参与者再议价,增加交易,买卖双方有利可图。有利可图而不图,就违反了帕累托条件。
(四)从以上的简单例子可见,甲与乙是竞争多要苹果。市场是一个解决办法:价高者得。
正如阿尔钦所说,价格决定什么比什么决定价格更重要。此乃大师之见也。
(五)上述例子也可见,两个竞争者的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倾斜的。若其中一人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上升,把苹果作为吉芬物品,违反了需求定律,那么交易就不可能成事。
(六)如果有交易费用的存在,上述的市价等于每个需求者的边际用值的均衡情况不一定可以达到。又如果交易的一方持有物品的专利权,或有垄断权,市价的厘定,不会像上述例子那样简单。
当然,上述的例子:
- 需求量是6个,成交量是4个,需求量未必等于成交量;
- 也暗含了市场不存在交易费用,所以交易结果与禀赋的最初配置无关 —— 而这也就是科斯定律在无交易费用情形下的结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