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日与一位许久未见的老友聊天,谈及近日生活,发现与最初相识我们都已变了许多,都放下了曾经养成的好习惯,在新的学校奔波,忙碌自己的生活,一个忘记了练字,一个忘记了读书。
高中时鄙夷那些沉迷虚拟世界的孩子,可怎想大学之后自己成了那样的人,每天都玩游戏,很少看书,不再把书放进随身携带的背包,太沉了。想说的话有千万句,可曾经动辄能写上万字诉述理想的我却再也写不出一句话来,打开一个空白文档、发呆、关上,费力码字还不如刷会儿美剧。
二
曾有一阵子对佛教热衷,于是买了很多本经,硬着头皮看完,却发现自己毫无长进,问了一个研习佛学的朋友:“佛教能教给我们什么?”他说“佛教不能教给你什么,只能带给你的心一种感受。”
好吧,还是不懂。天性愚钝。
我会时常想念几年前的自己,那时会为了了解一类宗教跑去教堂听很多次讲,那时会在考试写作文时为了一个词停笔琢磨十分钟,那时的我一周就能读完一本书,那时我很想读书。
上大学之后给自己买过很多稿纸,希望自己每天能写点东西,不爱上课的话起码还能做到不忘记中文,可到了现在我做到的仅仅也只是没忘了中文。
964244844266?
三
前一阵子《中国有嘻哈》大热,捧红了很多不该红的,也想过找个录音棚录点自己的歌,却发现写不出来词了。我翻出了我曾经的几本歌词本,上面的字歪歪扭扭的,有的是在课堂上写的,有的是在家里写的,有的是在公车上写的。
那时候对技巧并不钻研,没有几首歌词逃出了八拍的禁锢,甚是可笑。
那时的我似乎保持着愤怒,看不惯一切,写出来的文字都带着力量,如今却病倒了,甚是可笑。
本以为我只是度过了愤世嫉俗的年纪,没想到连生气都不会了,甚是可笑。
四
曾经很庆幸有着无穷尽的想象力,看到的一切仿佛都会跟我说话,可现在他们都沉默了。
所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过是从万物生长变成万物标价格。不懂生活的人成不了诗人,简单的喂马、劈柴在他们眼里都极具诗意,充满生命的的狂喜;不必奔波生活的时候所有人都成了诗人,却没几个人敢说“人间不值得”。
我有多喜欢看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信件,就有多喜欢看澈丹与小北的交谈。同样天真的像个小孩子,却也同样对这个世界深思。
我曾经对一切充满热情,曾经像小胖一样高喊“理想主义 till I die”,到后来还不是学会了看人下菜碟;曾经有过无数梦想,现在就想安安稳稳地度过每一天。
我觉得我成熟了,毕竟没有人跟我讲空舟大方丈对澈丹说的那句话:
“南无,只是换了一种幼稚。”
五
很庆幸自己找回读书的习惯了,很庆幸一些想法一直都在。
比如不愿意离开这座城市却一直希望可以去西安住一阵子,再去青海看一看那条倒淌河。
比如想把每一天过好,不再被匆忙奔波扰乱自己多巴胺的分泌。
比如希望自己还能充满浪漫,关怀这个世界,灰色肯定不如彩色的好。
一个朋友跟我说,打算在远方开一家咖啡厅,也不错,我坚信理想主义者心中的浪漫在哪里都会活着。
(文章已发布于我的公众号逆戟,如需引用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