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们可能是世界上最喜欢嗑瓜子的民族。
每次去爸妈家吃饭,吃完坐下看电视,茶几上总会摆一碟瓜子。一家子人围坐在一起,一边看电视,一边嗑瓜子,聊着有的没的。谈笑间,瓜子壳飞子灭,觉得心灵和口舌都得到了巨大满足。
不仅这样,去哪儿玩,只要人多,走累了,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来,除了打牌,就是嗑瓜子。
有一次,单位组织去旅游,去的张家界。去的时候是坐火车,一上火车,各自找到位置坐定,行李摆好。火车启动,大家就开始找聊得来的人吹牛,嗑瓜子。而且,不约而同的,跟变戏法一样不知从哪里掏出瓜子,娴熟地扔进嘴里,咔嘣一声,瓜子壳应声被咬开,然后噗一声瓜子壳被吐到早已准备好的塑料袋里,瓜子仁在齿间咀嚼几下,随着喉咙咕噜一声,应声落入肚中,嗑瓜子的人带着非常满足的表情继续将下一粒瓜子放入牙齿中间。
这个时候绝对不需要尴尬,没带瓜子可以直接拿来嗑,人家难说巴不得你去拿呢。有了这一层,关系就更近了一点,聊起天来也可以随意一些。毕竟,就算同事也会是不同部门的,坐在一起不单是聊得来的,还有来凑热闹的,聊得热火朝天,敏感话题这些肯定会吸引人来的。
瓜子这东西,要是有人不会吃,那估计会在这大场面下被抛弃的。还会被某些人鄙视:“不会嗑瓜子,你还会做什么?”
边说边狠狠吐出一个瓜子壳,那瓜子壳随风飘去,而那人的表情仿佛跟吐出不会嗑瓜子的人一样解恨。其他人纷纷跟着摇头,意思就是,孺子不可教也,更非同道中人。于是,一路上就被冷落在了一边。
甚至一些不正式的小范围会议也喜欢嗑瓜子。某次部门例会,讨论了一些小问题,说了说一个月来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差错等等。部门领导说:“来点瓜子呀,否则一点儿气氛都没有。”于是,有人就从旁边柜子里拿出一包瓜子,领导在桌子中间摊开说:“来,边嗑边说。”
于是满屋子里热烈的讨论声跟嗑瓜子的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开会结束,领导说,这次会议开得真成功,内容非常充实,仿佛那些瓜子填补了所有空白的时间。
嗑瓜子习惯的人,对于那种包装好的,皮已经剥开,打开就能吃的瓜子是相当鄙夷的。我很有同感,但只是感觉剥了皮吃着不过瘾,再深一点的意思没有想明白。
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嗑瓜子原来是用来填补时间的。因为聊天会有间断的无言;旅行会有时时的等待;开会也会有思考的空间;即便是一个人的时候,偶尔也会左手右手没地方放的时候。那么嗑瓜子就可以用来见缝插针,让你觉得一刻也不闲,时间没有虚度。
想来,嗑瓜子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