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看科幻小说,看了三体之后给我的感觉是震撼。
我震撼逻辑用逻辑推演的方式便把一个行星毁灭。
这就和第一性原理相似,只要掌握一两个公理,对公理进行演绎推演便能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其次是,深刻的领悟到基础理论的重要性,若基础科学无法突破的话,那么一切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而已,让我想起了任正非曾说过“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茫中。”
看完三体后对这句话有更深的感悟了,的确,基础理论研究没有突破的话,就像你再怎么努力制造出精细的箭都比不过别人的大炮。
三体中能引发思考的问题太多了,包括对公理推演的思考,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展露以及太空文明的思考,看完后只感觉个体的渺小以及生命的虚无,到最后什么都没剩下。
为何觉得悲观呢?毕竟这世界正像三体般推进,疫情、温室效应、核废水等等问题层出不穷,其实不需要外星人,未来的世界只会越变越糟糕,等待我们的是未知与不确定。
聪明如马斯克,已经知道地球未来可能无法让人类居住,开始火星移民计划了。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其实我也不知道。
前段时间提出三胎政策,我感到悲哀,想到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接触的是新冠病毒,他们可能从小的认知就是“人都要戴口罩”。
想想很难过,下一代竟然要承受这么多灾难,为何还要鼓励更多的宝宝降临人世呢。
看了那篇文章后,我有另一种想法。
其实悲观也挺好,它能够产生一种巨大的能量,让你身处绝望境地时能够熬过去。
有些人因为看了太多他人的经历(书本的或现实的)于是对于周遭的一切都处于百毒不侵或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了。
挺好,人真的没必要用自己真实的肉体去体验一些痛苦或者撕心裂肺的经历。
看了很多,自然拥有了一种更强大的心态,就像是灾难前的预演般,岂不也挺好。
认为“有思想的人活得很可悲”这个定论并不准确。
发现似乎许多人因为有思想于是变得沧桑,这只不过是一种简单的归纳总结。
无法被证明,却能够被证伪。
这其实与其他方面脱不了关系。
一是与性格相关,有些人天生乐天派,无论看多少书,经历了多少他人的生活,都很难摆脱天生的乐观。
二是与思想的深度有关,如同王国维所说:
读书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山西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说到底,无论是否可悲,我依旧喜欢有思想的人,没有思想的人也无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