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81
今天读郝老师的《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第四封《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这封信,好像专为此刻而来。
今天,与我同行“流落”到这所公办学校的另一位中年女教师Z,井喷式地从早上不断地抱怨,怒骂,追责,痛恨学生调皮惹麻烦,上课不听讲,教育无作用……她犹如祥林嫂一般,不断地念叨着“这群学生无可救药还差一个月就结束了就结束了我太累了根本忍不了了……”
更糟糕的是,中午食堂吃饭时,她竟然“抽丝剥茧”一般地,捕捉出一些蛛丝马迹,推理“证实”学校派遣我们前来,是多么明显的排挤和冷落,“我们回去也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如此负能量爆棚,令我时刻有逃跑的强烈愿望。
其实真正恐惧的是,害怕自己也不知不觉沾染上这种消极厌世和悲观颓废。
郝老师在信中说,“真正阻碍自己的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主观思维——看不透,想不开,放不下”。这和阿德勒对于整体人格的观点是一致的——阿德勒认为,对于客观事实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客观本身,才塑造了人的整体人格。
在这位Z老师身上,不正是某种负面人格的体现吗?
但是既然要面对眼前惨淡的现实,究竟是悲观应付,还是乐观应对?
郝老师给出的“诊断”是:“思路决定出路。面临困境,常人大都消极悲观,墨守成规,固守陈见,从客观方面寻找逃避的理由。而优秀者往往乐观,豁达,善于积极思维,开拓创新,主动调动自身以寻找突破点”。
我尚不足以自称卓越,但是我时刻警惕着落入消极的魔咒中。
参与网师以后,让我养成了时刻批判自我和反思的习惯。和这些孩子的相处,令我不得不推翻以前的一些现成经验,而是一次次走入课堂现场,走入孩子的内心背景,走入师生关系的曲径通幽处,我尝试着去挖掘和理解孩子行为表象背后的“合理逻辑”,并且尝试以此为突破点。因此我最常做的,是找孩子们聊天,除了有有针对性地去剖析知识学习的误区,也聊他们喜闻乐见的,兴致所向的人和事,也和他们一起体验学习的磨砺,体育的乐趣和彼此的交融。他们成为了我的小老师,因为他们教会我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这样也许算得上是一种积极的思考和行动吧。
而这样的积极主动,改变了我对现状的认识——它是我教师专业能力的试金石,时刻淬炼着我的耐心,智慧和希望。
也许快要退休的Z老师,不会再去“听信”这一套高谈阔论,但是,我仍然坚信,把成长的权利,交给更加积极主动的自己。
“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