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简介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一共由14篇论文组成。
是由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描述,而是包含在具体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内容概要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依赖于泥土,生于斯,死于斯,流动性很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看,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必需品,所以文字下乡只有在乡土性的基层发生改变之后才能顺利推进。作者提出了不同于西方团体格局的“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格局是具有伸缩性的。乡土社会中的道德体系是“私人的道德”, 同样具有伸缩性。乡土社会是血缘社会,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维系这种规范的是传统,靠的是教化,是“长老统治”。如果社会变动得慢,长老权力也就更有势力;如果变动得快,时势权力就会更重要,因为这时候的社会变迁需要计划。
我的心得
费孝通先生仔细分析了中国的基层传统社会。这本书虽说是写于七十年前的,但是这本书依然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认为这本书具有时代意义。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能找到与费孝通先生的共鸣之处,“啊,是的,我也是这么认为!”就是这种感觉。书中描述的一些现象正是源于中国社会结构从宗俗礼法的乡土社会向科学法治的现代社会转变时产生的。当然直至今日,这样的转变仍在继续。当今时代发展迅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撑出不穷,我们的宗族思维或者习性可能还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如此大力度的推进深化改革的原因之一。过去传统社会的规则有很多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了。就如代沟,按照书中描述,理论上晚辈是没有资格质疑的,因为乡土社会的变化尤其缓慢,以至于经验带来的权力是不容置疑的,所以根本不会有代沟。而今天,时代变化的极快,年纪大的人未必掌握真理,甚至很多时候因为思维惯性,反而错过了与时俱进的机会。代沟的出现,引起了不少的麻烦。我们在试图改变一些规则和传统,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各种各样的麻烦。不过,有麻烦总比没有麻烦好,有麻烦说明我们真的在寻求改变。
我的结论
这本书很好地说明了中国为什么是中国,让我对中国的了解更为全面,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