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究竟有多大?近几年一直是热议话题。各种渠道的解读,分析,阐述也让很多人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自己,对自己也更了解。
《心理犯罪》目前出了13季,据说已经续订第14季,每季有20-24集,讲述的是FBI特别行为分析小组(BAU)进行犯罪人员侧写,协助地方警察破案的故事。
每集一个案件,节奏很适合忙碌的现代人。拍摄的模式每集都差不多,单一的拍摄手法可以让观众很快地浸入案情当中。
BAU的侧写方式是有套路的。通过分析受害人现场、幸存者回忆、从凶手的作案手法当中缕出凶手的行凶动机、行凶时的心理状态,进而推断出凶手的人种、年龄、成长经历、职业状况、居住环境、下一步行动等。然后警方通过他们的侧写报告锁定目标嫌疑犯。
大部分的案件中凶手,都有着不愉快的童年。
如原生家庭父母行为不端,在童年,青少年时期被虐待、寄养;在学校里遭遇了欺凌,不公正对待等等。
在童年、青少年时期遭受过不良待遇的孩子,长大后表面上可能会和其他人一样工作、组建家庭,一切看起来很正常。但如果童年、青少年时期的不幸遭遇没有得到妥善的释放,成年后遭遇刺激点就容易控制不住自己,发生偏激行为。
童年的遭遇决定了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而父母之间是否和谐也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尤其是父母离异后如何看待对方,实际上也影响了孩子对社会的判断。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中说,“儿童发展到 5岁便开始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以此面对外物。这时,他已经对 “他人希望我做什么,成为什么样子 ”有了较深程度的感知,在随后的生活中,这种感知慢慢深化,逐渐形成自我和世界所期望自己成为的更持久的观念。”
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层,人类创造着灿烂的文明,每一个人都具有无限的潜能。但是潜意识思想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指导具有巨大的作用。
阿德勒还说“成年失败者,很多是因为童年时期对人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
在阿德勒看来,身体残缺、被过度娇惯和被人忽视的儿童是很容易形成错误认知信念。有过这些经历的儿童大多需要他人的帮助来纠正其错误的生命观。单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改变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的。
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最先在纸上书写的是父母,其次是学校的教师。这些人让孩子遭遇了什么样的境遇,往往也决定着孩子成长后的性格和成就。
曾经网上有一段时间热议着:每一位准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参加父母资格考试,获得合格证书后才能拥有孩子。虽然这是调侃式的说法,但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做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
我们能理解每一位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可以允许有时候做得不好,但是在大方向上,父母就应该有做父母的准则。
孩子在学习着成长,父母也应该学习着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大家觉得银河弦歌说得对吗?欢迎在评论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