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读《春宴》,书里讲到许清池换工作后,性格没有以前豁达和阔绰。财务出现问题,短暂的拮据,仿佛性格里的优良品质都失去。
庆长认为他的那些优良品质并不是天然具备的。而是社会地位带来的标签。许清池主动迎合了这些标签,让自己具备了这类人群的特质。
《故事》这本书里讲到人物与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是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人物的素质总和,一切通过仔细考察便可获得的东西,比如:年龄和智商,语言和手势风格;房子、汽车和服饰选择;性格和气质,价值和态度。各种特质独一组合便是人物塑造。但不是人物。
人物由性格真相呈现。
人物性格真相在,人物处于压力状态中做出选择时被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便真实体现了人物的本性。
无论这个人物的面貌如何,在人物塑造的表面下,这个人到底是谁?在他人性的最深处,我们将会发现什么?得到真相的唯一方法,就是看他如何在压力下做出选择,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采取哪种行动。
压力是根本。没有任何风险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意义甚微。
这个理论很有趣。
在故事里,人物性格要有隐藏的维度,他的内心绝不能和他的外表一模一样。否则,便会成为一个缺乏维度的人,一个可预见的人,一个丧失了魅力的人。
人物要有反差感。反差感和可预见的范围要有多大呢?反差带来探索、新鲜,可预见带来控制和安全感。
用在生活中,教我们如何认识人性。可生活本身经不起任何考验。我们更期望生活平顺无波澜。期待身边的人,一眼看到底,不会突然制造惊吓;超预期的那部分,更多是与自己相关,无论是经济价值或情绪价值。生活把靠谱的人,变得毫无魅力。而似乎充满魅力的人,总是疲于生活。
所以,我们更爱看故事,作家们也更爱写故事,却不希望这些故事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