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生存成本高昂,生活压力大,但我们有些方面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却还很落后,远远滞后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很多人精神迷茫和认知能力的低下,而产生出了个人和家庭的种种问题。
今年的4月27日凌晨,在长沙某小区内,37岁的苏女士抱着年仅5个月大的女儿从27层楼跳下,当场身亡。据亲属介绍,苏女士和丈夫李先生都是博士,两人另外还有一个七岁的孩子,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四口之家。事发当天,李先生在凌晨四点后回家,一个小时后,苏女士就抱着孩子从27楼跳下。
当我看到这个事件后,说实话我很心痛,也能感同身受。因为我也曾有过一段抑郁的痛苦经历,差一点做出了这样的傻事。
在2005年,我和当时的爱人出过一次很严重的车祸事故,当时她受了很严重的创伤,经过治愈出院回家之后, 她几乎每天都会对我进行批判性打击,指责我对她造成了伤害,本来我自己就感到十分的愧疚,她却一点都不理解,日复一日的反复指责和折磨,持续了半年之久。但我能理解她的所做所为,又不能冲她发脾气,就只好强忍。在那整整的两年里,我从来就没有快乐过,一直生活在内疚和自责中,导致内分泌也失调了。在这样焦虑和无助感的状态下,我曾经有过两次的冲动想要自杀,第一次是我打开了一瓶毒药,第二次是走到了一个水库边。这两次当时虽然极度痛苦,大脑尚还清醒,但思量再三,考虑到孩子还尚小,自己人生的追求还未实现,心有不甘,所以两次的冲动,最后都选择了放弃。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我应该是属于极度的抑郁状态,可自己竟然浑然不知。
两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远离家乡来到了另一个城市工作,慢慢地让我走出了抑郁的阴影,重启了我全新的人生。我不感谢经历,但经历确能塑造人生,也让我懂得了人生,更懂得了强大不是来自于知识,而是经历。
看到苏女士跳楼自杀,我完全有共情,能体会到她跳楼之前的痛苦和无力感。很多人得了抑郁症,只是觉得倍受煎熬,却不知道自己是患上了一种心理疾病,而作为身边的人,也许能感觉到她可能有抑郁的倾向,但不会想到有多么的严重。
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现在的我对于外界发生的任何事情从不发表评论。因为我知道,自己不是当事人,他人表面背后的真相,任何人都不能感同身受,你也无法了解真相。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地去评论和指责任何人,任何事,我们也没有权利去吐槽别人。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疾病的诱发因素多种多样,有外部的,也有个人的,还有社会环境的因素。
苏女士和她的丈夫都是高知,不缺乏知识。应该说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缺乏知识。然而,有了知识 却不等同于你有了对很多事情的认知能力,也不等同于你拥有了幸福的能力,有的只是你在某个专业领域的能力。比如,苏博士的丈夫始终就认识不到妻子抑郁的痛苦,也认识不到该怎样去帮助妻子脱离抑郁的阴霾。
除了个人的认知能力外,夫妻俩人情感关系的紧密程度,也决定了抑郁症的发生与否和轻重程度。如果两个人的感情出现了问题,那么对于对方的漠视也是情感关系的主要杀手。你的冷热,你的痛苦,你的烦恼,都与我无关,虽然同处一个屋檐下,同在一张床上,两人却是那么的陌生,有的也仅仅是敷衍了事。
然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和情感关系的不和谐的更深层次的因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文化在本质上不提倡平等,不尊重个人。虽然在经济上我们都很有能力,但在精神思想上,我们没有完整的人格,还是一个弱智儿,不管你信不信。在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里,孩子必须服从家长的意志,从小就得不到平等和尊重的对待,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长大的孩子,都不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内心普遍缺乏安全感,对外界的依赖性也会更强,他在处理与别人的关系时,也会采用这样的态度。而在一段情感关系里,只要对方对她的漠视,她的焦虑和无助感就会令她崩溃。
现在出现的高离婚率,幸福感的降低,情感的迷茫等问题,都基于平等和尊重的不足,平等与尊重是所有关系里最核心的处世原则和思想,哪里有平等与尊重,哪里就有幸福和温暖,相反,没有平等与尊重,就只有迷茫和烦恼。
这难道不能引起我们反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