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
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整理:
张先是宋朝著名词人 ,与柳永齐名,是从花间词人到苏轼的过渡,人称“张三影” ,是因为他有三句写影名句,颇负盛名:“云破月来花弄影” ,“连压卷花影”,“堕飞絮无影”。
天仙子是教坊曲,来自西域,后来发展为词牌名。
词前小序交代了两件事:1.当时词人在嘉禾做通判,2.身体不舒适,没有上班。
上片前两句:“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一边饮酒一边听几曲《水调曲》,还是没有消除内心的忧愁,因而昏昏沉沉的睡去。但午醉醒来后,愁思并未消除。
饮酒听曲本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但为什么听了“数声”就听不进去?为何午饭一喝就喝醉了?愁是主因。为什么发愁呢?第三句给了答案。“送春春去几时回”。“送春”说明是暮春时节,春归了。因为送春引发愁思。晏殊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苏轼曾写“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都是因为送春引发伤春之情,其实都源于人类对自身生命流逝的伤感。
“春去”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的春天消失,二是自己的青春消逝。写此文时,张先已经52岁。所以,张先感慨青春已失去让自己接受不了。“几时回”, 春去后什么时候回来?自然界的春天明年还会回来,而人生的春天呢?表达词人不能接受青春的逝去。
为什么张先这么害怕青春逝去呢?因为张先爱美,特别喜欢小美女。80岁时,曾娶18岁美女为妾。好友苏轼曾写“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写的这件事。而张先85岁时再次纳妾震惊当时文坛,苏轼又写《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来记述这件事。“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张先这么不能接受青春逝去,为什么如此伤感,还要追问几时回。是对年轻时风流韵事的追忆和痛惜,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上片最后三句话“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化用唐人杜牧的“自悲临晓镜”。感伤似水年华,但是任何追忆往事,展望未来都是空费心思。
下片头两句“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先写沙上鸳鸯双栖双宿,再在写园中散步,看到的惊喜:在花园散步,天空云层遮盖。突然厚厚的云层撕开了一道缝隙 , 又忽然撕开云层后,露出一轮皎洁的月亮。云中花枝摇曳,婆娑晃动。王国维赞美此句:“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沈义父赞:“破与来也好,先有云破,再有月来,才会有花枝摇曳。一扫之前种种烦恼。
诗人抓住了大自然中一刹那的景致,并用最形象的词汇点染成一种难得之美。必须声明:无论是云破、月来、花弄影都是因为有风,但词人恰恰没有点明。
下面四句“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仍是抓住风来写,从园中回到屋内,拉上帘幕遮住灯,以免被风吹得烛影晃动。“风不定”点明拉帘原因。作者坐在屋内,心想这暮春时节,经过一夜风吹。明天一定是满院落花。词尾作者的惜春惜花之情再次表现 ,呼应上片。
心得:通过听王立群老师讲宋词,我最深的感受是有足够多的积累,才会有足够深的理解。王老师在讲词时对所牵涉到的人物典故信手拈来,对词中名句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若非平时对此方面的知识做足了积累,怎会达到如此境界?反思自己的古诗文教学,翻阅最多的是教学用书,做的最多的是人云亦云,很少能搜集诗词周边的知识,怪不得讲不出新意,也讲不出趣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