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21解蔽篇诗解1正道一心兼听非偏
题文诗: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闇于大理.治则复经,
复其正道,两疑则惑.天无二道,圣无两心.
至道至情,至情真心,万众一心,至治一统.
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或是或非,或治或乱.
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
反以自为,自以为是.妒缪于道,人诱其迨.
私其所积,唯恐闻恶.倚其所私,以观异术,
恐闻其美.与治离走,是己不辍.蔽于一曲,
失正求哉.心不使焉,白黑在前,而目不见,
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德道之人,乱君非上,
乱家非下,岂不哀哉.故胡为蔽?爱欲为蔽,
恶憎为蔽;善始为蔽,善终为蔽;见远为蔽,
识近为蔽;博广为蔽,浅陋为蔽;通古为蔽,
博今为蔽.万物异则,莫不相蔽,心术公患.
众说纷纭,兼听则明,偏听则闇,迹异心一,
真心不二,融会贯通,去粗取精,真情常在.
【原文】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1>。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2>。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3>。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是以与治离走,而是己不辍也<4>。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5>,况于使者乎<6>?德道之人<7>,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
〔注释〕 <1>两:指“一曲”与“大理”这两个方面。 疑:犹豫不决,迟疑而不能决断孰是孰非。 <2>道:即上文所说的“大理”、“经”,指正确的道理、原则。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等于说“天下真理只有一条,圣人只坚持真理。” <3>缪[miù 音谬]:通“谬。”此指对“道”的看法错误又荒谬。 迨:通“怡”,喜爱。 <4>离,原作“雖(虽)”:当为“離(离)”字形误。 走:奔跑。 辍[chuò 音绰]:停止。 <5>雷鼓:古祀天神时所用鼓,八面(一说六面)。 <6>使者:指心思用在正道上的人,即下文的“德道主人”。(使者,应解为蔽者,) <7>德:通“得”。
〔译文〕
大凡人的毛病,是被事物的某一个局部所蒙蔽而不明白全局性的大道理。整治思想就能回到正道上来,在偏见与大道理两者之间拿不定主意就会疑惑。天下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正确原则,圣人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思想。现在诸侯各国的政治措施不同,各个学派的学说不同,那么必定是有的对、有的错,有的能导致安定、有的会造成混乱。搞乱国家的君主,搞乱学派的学者,这些人的真心没有不想找一条正道来为自己服务,只是由于他们对正确的原则既嫉妒又带有偏见,因而别人就能根据他们的爱好去引诱他们。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因此,他们与正确的治理原则背道而驰了却还自以为是、不能勒马。这难道不是被事物的一个局部所蒙蔽而失去了对正道的追求吗?如果心思不用在正道上,那么白的黑的就是摆在面前而眼睛也会看不见,雷鼓就在身旁敲击而耳朵也会听不进,何况对那些被他们视为异端的用心于正道的人,就更看不见,听不进了。掌握了正确的政治原则的人,搞乱国家的君主在上面非难他,搞乱学派的学者在下面非难他,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吗?
【原文】
故为蔽<1>?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2>;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3>,此心术之公患也。
〔注释〕 <1>故:犹“胡”,何。 <2>浅:浅陋,指见闻少。 <3>相为蔽:交互造成蒙蔽,指一个侧面掩盖了另一个侧面。
〔译文〕什么东西会造成蒙蔽?爱好会造成蒙蔽,憎恶也会造成蒙蔽;只看到开始会造成蒙蔽,只看到终了也会造成蒙蔽;只看到远处会造成蒙蔽,只看到近处也会造成蒙蔽;知识广博会造成蒙蔽,知识浅陋也会造成蒙蔽;只了解古代会造成蒙蔽,只知道现在也会造成蒙蔽。大凡事物有不同的对立面的,无不会交互造成蒙蔽,这是思想方法上一个普遍的祸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