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渔猎风气很盛,钓鱼很常见,而且当时有道非常非常有名的菜——“切鲙”,就是当今的生鱼片。
生鱼片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食物之一,就像其它食物一样,伴随生鱼片诞生的生鱼片文化也源远流长。日本料理中的刺身文化,鱼脍文化,都是从唐朝传过去的,今天又从日本传了回来。
与牛羊等其它肉类比较,鱼肉更适合生吃。生鱼片这东西,海内外也差不多,取新鲜的鱼,或切成片、或切成丝,蘸调料吃,这可是当时的顶级菜肴了,因为切鱼片对刀功的要求很高。
从营养学角度说,生鱼片没有经过传统的炒、炸、蒸等烹饪方法,因此营养物质完全没有流失,是一道极富营养的菜肴,但是从卫生角度考虑,如果生鱼片没有经过很好地处理,会成为人们患传染病的根源。
从北方到南方,从乡村到城镇,从山寨到都会,从茅舍到宫庭,从家居到旅行,从待客到自用,无论春夏秋冬,唐朝先民的食物当中,都有生鱼片。由于缺乏量化的资料,难以估计生鱼片在当时食物中所占的比重,但如用“流行”两字来形容,似乎并不过份。
杜甫有首《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详细记载了吃的过程:“姜侯设脍当严冬,昨日今日皆天风。河东未渔不宜得,凿冰恐侵河伯宫。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嘴春葱。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大冬天,一条刚捕上来的鱼,两眼闪着还活着呢,厨师刀工娴熟,鱼下面还特意铺了层白纸吸水,只见片刻间,白色的生鱼片如雪花一般切了出来,配上葱末的蘸料,特别是鱼肚附近腴肥的那一块,太美味啦!最后再配上一碗热热的米饭,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盘子就空了,此时再看砧板上的白纸,连湿都不曾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