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一长假,不出去玩好像有一种负罪感。
这是下半年最后的一个假期了,而且每天活的那么平凡重复,就像一直在轨运行的卫星,周而复始,不知起点,没有终点,于是必须逃离一下才能回来继续。
在这样的心理之下,我和爱人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本来是从四平回沈阳,临时改道,从四平直奔内蒙乌旦塔拉五角枫森林公园,三个半小时抵达目的地,这个森林公园最奇怪的地方是没有大门、没有售票厅、没有停车场,甚至连卖东西的小贩也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是来这里一路都不堵车,这在十一黄金周那是相当难得的。相比其他景点,这里的人不算多,至少你拍照的时候,画面里可以保证就你一个人、而不是合影照。
五角枫以五个角的枫叶闻名,杂以其他树种,红黄绿随山势错落有致,漫山遍野。旅游走的多了,人们看见美景不再大呼小叫,不过还是会感叹这里的美。美的自然而然,毫无雕琢,甚至美的粗旷,像一个野丫头,不是网红脸,不是前凸后翘,但是美的质朴,美的不设防。
人们在树下野餐,在树前拍照,和这美景建立各种各样的链接。
我身处美景之中,又好像在美景之外。
我看见那树一动不动的挺立,树叶随风摆动;看见人们在树间穿行,用手机留下身影;我看见狗尾巴草在夕阳里闪着金边,落叶躺在沙地上很安静;我看见七星瓢虫飞来飞去一刻不停......。这一切被人们称之为美,那些树、那些草、那些叶子、那些瓢虫,他们知道吗?如果他们知道了,会像我一样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吗?我不知道。
2
我近来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愿意发表意见,甚至文章都写的少了。写文章的人需要提着一口气,需要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力量,而这气是推动那力量的源泉。这就好像中医讲的气主运行,气亏了,身体运转就不灵了。而我现在不光身体气亏,连精神也气亏了。
这种气亏不是意志的涣散,不是精神的萎靡,而是我越来越发现,原来有很多话想说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不能接受别人自然而然的样子。于是带着评价、带着分别心,带着指点别人的企图心。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生活已死”,抨击那些早早就放弃理想、每天浑浑噩噩的人,一个比我年长几岁的朋友说:你不该发那样的文章。我当时说:我觉得没错,你不能让我在40岁就有你50岁的心境。朋友沉默了,而今天我理解了他的沉默。
在走向50岁的路上,我理解了。
就像这大自然,这棵树长的很直,那棵树长得很歪;这棵树长在沙漠里,那棵树长在大海边;这株草长的很粗壮,那株草长的很纤细;这株花是红色的,那株花是白色的......都是有原因的。
而我们要做的不是指责那棵绿色的杨树为什么不变红?也不是指责那朵花为什么躲在角落里?更不是指责高山雪莲为什么不长在平地上?我们接受它们本来的样子。
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别人本来的样子?因为我们有一套我们自认为标准的价值体系,这价值体系就像尺子,见谁量谁,不和自己观念的就会在心里评价,甚至抨击。而活到这个年龄,我知道曾经我的价值体系有多么的幼稚。
小时候,奶奶和别人聊天,说自己的某个儿媳妇不够好,我当时就说了一句:自己当不好老婆婆,还怨儿媳妇?惹得奶奶哭了好几天。那时候是多么不懂事,在我也快要升任老婆婆的年龄,才开始理解那种不容易。
当然,我那时不懂,直至今日才懂了一点点,还不敢说太懂。
所以在我后来的人生里,故做聪明的给了别人很多貌似有道理的建议。那是我走过的路,即便为此惭愧,那仍然是我成长的历程,我也接受我自然而然的样子,就像我接受大自然。
3
于是,我不再问;你怎么就不能那个样子?而是问: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样子?并且试图去理解他的来路。
当你理解每个人长成今天这个样子、做出这个选择都有他的原因和道理的时候,你就不再指责,而是试图理解。
真的,我们的见识有限,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心量有限,我们的理解能力远弱于我们的想象。
同学孩子小的时候不好好吃饭,同学就对着孩子忆苦思甜,说爸爸小的时候哪有这么多好吃的,饭都吃不饱。孩子瞪着大大的眼睛好奇的问:那你为什么不吃水果?
我想后来我也问过很多类似的问题。
这个世界,人的生活只比电视剧更丰富、更戏剧,没有你理解不了的,只有你没见过的。而我们把这事做反了,认为我们见的足够多,不需要理解。
同学的爱人在外地工作,两地分居生活了十几年,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我很不理解,又不是计划经济时代,调动工作那么费劲?现在找工作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她和我解释:也曾经试图把工作辞了,到那边再找一份工作。可是两个人都不稳定,暂时不能带孩子过去,可是在家乡又没人给带孩子,孩子上学读书接送都是一系列的大问题。于是我懂了,生活不是嘴上轻飘飘的几句话,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个困难和问题。他们选择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生活,自然有他的道理。
在越来越多的看到、听到不一样的答案之后,我觉得沉默是保持自己不愚蠢的最好做法。当然这是我现在的认知,未来也许会变;我也不觉得别人评价不好,我也接受别人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