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之前学习问题的反思,和之前粗浅分析的两类学习方法(一种是学习偏技能型的,在获得最少必要知识后,就可以直接开始行动;另一种是学术型,需要由浅及深,不断学习更深的知识,才能让自己更专业)之后,对第一种学习有了更深一些的感悟:
首先是从无知到对事物有个大致的认识,这个阶段可以通过书本系统的粗浅的了解整个框架。因为书本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比较系统的,在读过类似的书之后,关于这个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在脑海里会有一个基本的架构。这里有个问题是,看了一本书没过多久就会忘记。我的理解是,这时候还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知识在脑海里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地,还没有能力和其他知识产生联系和碰撞,很容易忘记一些重要节点和细节,也就是说对知识和概念的理解都比较刻板,暂时很难做到灵活应用、举一反三。在没有实践的时候,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建立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这个框架的理解,也可以尽力和其他知识产生联系。不过,在没有一定的知识广度的时候,和其他知识产生联系的难度比较大。这样做之后,会发现比之前清晰了,但是时间一长,还是会忘记。
学术学习有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做题,就像我们学习数学,每一章节或者一个公式会附一系列练习题,做了这些练习题之后,会发现对公式的理解更深了。学习技能也是需要练习的,当自己开始做的时候,会发现一大堆问题,然后就需要去找解决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时候如果再看一遍已经看过的书本时,就会发现有了新的感悟。特别是在书本上看到相关已经遇到的类似经历时,会发现有种感同身受或者受到启发的感觉。这期间有个问题是,应用知识会发现有些东施效颦的感觉,觉得自己都懂了,但是一到应用时会发现老是在某些地方出差错。用生活经验来说,这是因为不熟练。就像学习使用筷子,知道了使用筷子的教程,但是当自己按照这个教程实操时发现有些别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筷子夹不禁、容易掉、小东西夹不起来等。当发现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为了吃好饭,就会想法子避免出现这些问题,慢慢的会发现越来越熟练。
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对应的就是总结、反思、优化。总结、反思容易遇到的问题是,下次实践中发现还会继续犯错。这时候就需要思考,是因为“筷子用的不熟”,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发现问题在哪,没有找到解决方法呢。所以反思的不仅仅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还包括自己有没有找到、找全存在的问题。如果明明存在问题,还自我感觉良好,继续成长就很困难。然而,问题是,由于经验、见识的问题,有些地方,确实很难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和前辈、同伴交流(读书也是一种交流),对标他人的经验和方法,看看自己有没有他人曾经有过的错误,看看自己有没有他人做的好,然后继续优化自己的方法。
这样反复学习新的知识、梳理知识体系、应用已有知识,然后反思、总结已有经验,获取优秀经验,持续优化,才能对知识的应用越来越熟练,进而让自己更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