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数学|《加减混合》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一学段(1-3年级)的“数与代数”领域强调:要引导学生理解数的运算意义,体会运算之间的关系。在“内容要求”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核心素养”方面,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的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一上第二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最后一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分与合、连加连减,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减混合是对本单元加减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提升,也是后续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及更复杂运算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1. 已有基础:

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能力初步形成。

在上一课时学习了连加连减,对“分步计算”和“连续运算”有了一定的体验,初步建立了“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感。

2. 潜在困难:

思维定式干扰:受连加、连减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会在看到“+”号后就全部相加,看到“-”号后就全部相减。

情境理解障碍:对于图中数量变化的过程理解不清,导致列式错误。

计算过程不完整:在计算第一步后,容易忘记把得数记在心里或写在纸上,导致第二步计算时使用错误的数据。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将遵循课标理念:

1. 情境驱动: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引出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过程体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 算法理解:不急于强调算法机械化,而是让学生在说图意、讲故事、动手操作中理解“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算理。

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学情,采用“情境故事化、过程可视化、练习层次化”的策略,通过讲故事、演一演、画一画等方式,将抽象的运算过程具象化。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读法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10以内的加减混合计算。

2.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通过看图讲故事、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等活动,体会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问题导学:

1. 情境导入问题:“观察这幅图,你能讲一个数学故事吗?原来有...,先...,又...,现在呢?”(指向理解图意)

2. 核心探究问题:“这个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指向算法探究)

3. 思维深化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用‘先加后减’或‘先减后加’的数学故事来表示?”(指向知识应用与迁移)

主要教学过程:

1. 动态呈现情境图,引导学生用“原来...先...又...现在...”的句式描述图意。

2.用学具(如小圆片或小棒)摆一摆,或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尝试列出算式。

3. 教学读写:4 + 3 - 2,这个算式叫“加减混合”,读作“4加3再减2”。

4. 联系情境,明确算法

5.联系旧知:“这和我们上节课学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6.巩固练习(教材例题或类似题)

7. 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课后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明显感觉到情境创设在问题解决中的有效性:“天鹅情境”和“公交车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顺利地将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

部分同学对于算理理解的深度不够,为未能真正理解“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仅仅停留在模仿记忆层面。

部分同学在计算第一步后,容易忘记把得数记在心里或写在纸上,导致第二步计算时使用错误的数据,需要个别指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