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小组合作座位排了,查收作业方便了,说话也方便了,考试方便共享了……实施小组扣分制度后,纪律好多了,实施名次排名后,考试共享的问题小了,可慢慢地,因为评价机制做不到公平有效,新鲜劲过了,又开始了……
课堂提倡小组合作,什么时候讨论?讨论什么问题?怎样使讨论发挥最大的有效性,而不是让学生瞎说一气,甚至说些不相关的话,一直以来很困扰。
周五晚上,崔成林教授和于老师的讲座可谓及时雨,消除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又激发了我的思考,受益匪浅。毫无疑问,这是有史以来听过最受益的一次讲座了。
于老师学校的评价机制多彩多样,启发我小组文化的创建很有必要性。崔教授说评价是世界性难题,无需急躁,因生制宜。
崔教授说教学进度不是讲的进度,是学生学的进度。无论多精彩,没有反馈,如同白讲。
怎样界定深度问题,小组讨论要控制在三次以内;小组合作的前提是每位学生需要有思考的时间。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让孩子们先看试卷,搞懂了在考,以四号同学的成绩作为小组成绩。都说之所以觉得累,是因为缺乏智慧,智慧在何方?在书中,在专家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