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请你听一个故事:“里柯·麦德林在一条装配线上工作。完成一个单元,规定的时间是43秒,每个工作日约需重复600次。大多数人很快就对这样的工作感到厌倦了,但里柯做同样的工作已经5年多了,还是觉得很愉快,因为他对待工作的态度跟一名奥运选手差不多,训练自己创造装配线上的新纪录。经过5年的努力,他最好的成绩是28秒就装配完一个单元。最高速度工作时会产生一种快感,里柯说:‘这比什么都好,比看电视有意思多了。”这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这本书里在说到西方劳动者在工作中的心流体验举的例子。
我在一家不大的室内设计公司,除了画图,我还负责公司的资料管理和行政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常常遇到让自己心堵和委屈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对单调枯燥的画图工作产生了厌倦,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谋划着辞职的事情。对于“干一行爱一行”我认为都是那些人运气好,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对于我,年复一年做着没有什么突破的事情,哪会有“爱上”的可能。
可当我看到上面那个例子的时候,眼前有一扇窗好像突然打开了,头脑里好像无数个火花呲呲的响,等着我点燃。它让我联想到自己对于目前工作视角上的局限,看似穷途末路,其实后面还有很长的路可以挖掘。很多问题在我头脑中涌现,它们排着队急着让我给出答复。
1、对于重复的工作内容,我真的有做到位了吗?
答案是没有。对于重复的事情,我往往不走大脑的过流程,而且,有时候因为自认为很熟悉,会习惯敷衍,长久下来,很难发现执行过程中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流程是否适合现在的环境、人;
流程是否需要简化,避免老旧的习惯被固化下来的繁琐;
如果工作牵扯到人,可不可以征询对方的反馈以了解对方接收的接受程度方便后期跟进。
2、对于重复的工作内容,有哪些可以提高的维度?
首先:速度。每天要用的电脑,上班前杀毒清理加速,以保证工作正常及较快的速度。
对于重复的操作动作和路径,看看有没有可以更直接的方式,减少文件夹的层叠,避免打开的次数。发现过程中繁琐冗长的步骤,是提高速度的关键。有时候不去反思,做着一直延续下来的事情,很难发现问题。如果需要和同事合作,双方要很清楚流程,对于新员工,要培训沟通到位,避免操作中反复中断沟通。
其次:更新迭代。系统、操作环节、电脑硬件、家具、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安全隐患防范等等这些对于一个公司来说,都需要定期关注维护培训不断更新,以保证跟的上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
再次:沟通。我们习惯用“标准化”的口径面对所有人,但效果往往很不好。一件事情,每个人的反应态度往往不一样,如果只是统一交代,收到的效果往往层次不齐。如果针对每个人的情况采取更人性化的处理方式,会避免之后产生的很多麻烦。
总结完这些,我豁然开朗。眼前可做的事情太多了,工作的场所似乎变成了我表演的舞台,我天马行空想象力终于有了严肃的用武之地,咳、咳,我要开始工作了。
从工作的体验上,我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接下来可根据实践制定出自己的标准,再不断调整标准,继续朝目标化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