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面世的《狗十三》带着浓浓的中国式“温暖大家庭”油腻味儿扑面而来。
更要命的还不是这个,而是,你,看着,他们,一点一滴、赤身裸体、准确无误的演绎着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你竟无力反驳。平时,觉得好的电影会找机会再看一遍,但是这个狗十三真是无力再看,可能因为是西安方言,我的母语,亲切到不能喘息,因此,一遍就厌了。
稳稳神,看完全剧,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没有距离的伤害,当有人神同步了你的身上遭遇的伤害,并将这些伤害放大、放慢、一点一滴的呈现在你眼前时,你感受的就是一种没有距离的伤害,这种感觉真的无以言表,类似生活给你一种甩不脱的油腻感,我们总希望时间能洗脱这些油腻,让我们一年年新生,但是这只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已,我们已经将这些油腻伪装成盔甲,并为这层脆弱的盔甲命名为成熟。
有一种油腻叫成熟,或者说有一种成熟叫油腻。
所谓油腻,其实就是日积月累的生活垃圾,将我们粘在固有的家庭、文化模式里,我们挣脱不得,只能认同,认同后的我们,或者说被驯化了的我们,也成为这油腻模式的下一个帮凶,继续滚着下一层油腻.......
鉴于这些所有教育、家教的驯化,是亲人们施加给的,这些伤害属于没有距离的伤害,就像温水煮着你我,
伤害你顺手拈来,亲人之间爱你没距离,伤害你更是没距离,所以,这种驯化就油腻了。
这不就是一部被油腻的少年以及未完成自我的哀歌吗?
听着剧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口口声声“我娃乖,我娃懂事,我娃长大了,我娃争气了”,这些从小到大的“温暖耳语”,我竟然有些恍惚了,在爱的表面,我看到了其他的这些那些,
其实,这些都是你被油腻成功的标的语。想想,是不是我们从小到大都是浸泡在这些有毒的话语里一点点长大,一点点被驯化。
这种伤害看不见摸不着。这种驯化无声无息,因为这些都是以爱的名义施与的伤害。
平行宇宙——那些未完成的自我
李玩说:“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样我们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错误的选择也会被更正,这样想,心理就会好受一些了”,这种心理,放在动力学派的框架中,就是典型的情感隔离,我们把不能承受的东西隔离起来,放在另一个宇宙里,这样加之于我们身上的伤害,好像在另一个身上,我们能把伤害和我们隔离开来,这样我们在俗世生活里也就相安无事。
但这是最肤浅的理解,其实她在英语演讲里讲了更多关于平行宇宙的想法比如:“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平行宇宙,有人说宇宙在持续的扩张,因此,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逐渐远离我们,就像你站在气球上面,当气球被吹大的时候,气球上所有的点都在相互越离越远,,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想至少存在许多相同这样的气球,有一些在扩张有一些在塌缩,这就是我为什么相信平行宇宙的存在,我想知道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个我们。除了我们之外,还有多少与我们不同的我们”
其中关于还有多少个不同的“我们”,就是潜意识一直在努力追寻的自我的可能性。
在精神分析师的眼里,我们的潜意识一直致力于做一件事,那就是不停在制作自我,我们的口误、笔误、失误以及晚上的梦都是潜意识在制作自我时遗漏的碎片,精神分析家正是通过这些碎片,帮我们去发现我们正在制作的自我,慢慢去理解那个未完成的自我。
而她幻想出来的这个“平行宇宙”就类似与我们的潜意识,我们努力在所有正确、伟大、光明的后面,却总是看见不那么光明正确的潜意识,潜意识总是在背后暗暗努力,伺机一点点去制作那个未完成的自我。
而这个过程大多数是不被意识到的,所以我们有些人明明已经活的“很成功了”。可是却有点也不开心,也许就是我们一直在欲望着别人的欲望,而没有机会去制作那个未完成的自我。所以觉得这些所谓成功与我何干?
生于某年,死于十三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他每次去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校园看到的少男少女,男孩阳光帅气,女孩青春靓丽,特别有少年人的朝气和魅力,是人一生中最阳光的时刻,也是少年该有的样子。而中国呢,很少看到少男少女的这个青春派。
13岁,他们已经停止了对世界的探索和追寻,从心理学上来说也就是放弃了对自我的追寻,13岁,他们的自我已经死亡,他们的自我已经被成功驯化了,就像驯化一条狗那样。
就像有些心理学家说的,现代的中国人已经没有少年时代,他们直接步入成年。少年人该有的探索、创新以及勇敢都荡然无存,而成年人的圆滑、老练、世故、庸俗则早早进入中国的少年人行列,且被鼓励、被推崇、被标的为成熟。
更可悲的是,很多少年,连挣扎都不挣扎,常常是不等父母和家人动手,先自我了断,就像剧中的“堂堂”,被李玩称为和他们一伙儿的,“堂堂”在很多人眼里应该是个懂事的孩子,她已经顺利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而李玩曾经还试图挣扎一翻,这也许是堂堂的男朋友高放最后喜欢上了李玩的原因。高放爱上了她,也许只是爱上了那个曾经呐喊挣扎过的自己,也就是说他在她身上看到了那个曾经挣扎过的自己
我想说的是这部剧,并不是所谓青春期哀畅曲,而是更沉重的丧失自我。青春期只是个幌子,自我的小船早早就翻了,不要黑了青春期。
就像李玩的英语演讲主题一样,她说的是一个关于平行宇宙的幻想。
李玩属于那种对于未完成的自我有意识的人,她知道还有另一个我存在于另一个宇宙,当然这是她给自己的创造的生存哲学,所以她顺利完成了学业还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果。而有些人虽然被驯化了,但她不知道那个潜意识中的自我的存在,所以她们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生存哲学,因此要么复制父母的人生,要么没有人生哲学,精神生活支离破碎,因此有些人有了心理危机,更严重的人精神生活崩塌直接进了精神病院。
对于平行宇宙的幻想就像是人的潜意识,潜意识一直致力于那个未完成的自我,我们欲望着父母的欲望,荣耀着家族的荣耀、期望着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唯独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和欲望,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并不知情,还将这些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一直努力靠近,可是总有些模模糊糊的时刻,我们会发现这其实好像不是我想要的,就像坎贝尔说的我们之所以有中年危机,是因为当人到中年后,我们每个人在家庭和事业上都渐渐稳固并有所成就,我们终于爬上了梯子的顶端,但当我们回望时,发现梯子搭错了墙,而人生大半已过,悲伤遗憾会瞬间弥漫开来。
还有那个刚刚2岁已经就开始他的被驯化的旅程,一个2岁的小男孩,和姐姐一样天生喝不了牛奶,但是看着冷峻的教练,2岁的孩子端着牛奶杯子喝了一口,但最后还是吐了出来,接着又努力喝下一口,结果还是吐了出来,当看到小小的他在巨大光滑的溜冰场上,被教练“鼓励着,训练者”要求他在冰冷的地面上一次次自己爬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挫折训练,当孩子一次次伸出求助之手,发出求助的声音,帮帮我帮帮我,教练只是冷冷的鼓励到,自己站起来!无助的孩子在原地打转,伸出去的手,一次次被拒绝,也许这个2岁小孩不久就再也不会伸手求援了,即使是父母他也不再报以任何希望,人生才刚刚起步,我们成人送给他的第一个礼物却是失望,他以后不会觉得当自己遇到问题时,会有人帮助他、理解他,他耳边始终只会回想着“自己爬起来、自己站起来”,多么“励志”,又多么冷酷。
就像有人说的,你们亲自剪掉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我们亲自让他们明白,我们这些大人是不会真心帮助他们,只给他们带来失望与绝望,但却要求他们敞开心灵。就像一首诗说的: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象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就会一目了然
你就会说
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
象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
我该怎么说呢 ”
于是,他们早早将心灵封闭起来,不会为了制造所谓青春期的叛逆,只是避免无谓的伤害。
这些鲜活的小宇宙们,在重度“雾霾”下,仿佛也只能被油腻,而平行宇宙,也许就是这些小宇宙们自己创造的雾霾生存哲学。虽然身被油腻,但心有另一宇宙,分裂的宇宙、分裂的身心。
生于某年,死于十三。
新宇宙,更好的解决方式,更好的世界
同样是父母、同样是孩子,我总在想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去沟通?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影片《更好的世界》。
讲得是两个小男孩的故事。一个叫克里斯蒂安,一个叫伊莱亚斯,他们两个都必须面对两个破碎的家庭,并要面对在学校里被霸凌的现实。但是他们是怎么处理的?
克里斯蒂安的妈妈由于患癌去世,克里斯蒂安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并把责任归咎为爸爸主动放弃了妈妈,是因为爸爸轻易放弃了,所以一直对爸爸耿耿于怀,父子关系很糟糕。同时,刚刚经历了丧母的伤痛还不得不跟着爸爸回到丹麦老家并转学到此。而第一天上学就遇到了和他生日同一天的伊莱亚斯遭遇同学的霸凌,为了帮助伊莱亚斯,克里斯蒂安也弄得满脸是血。
之后不服输的克里斯蒂安用狠手段制服了那个施暴的同学,并赢得了伊莱亚斯的认可。他们成为了更亲密的朋友。
但是在一次购物时,伊莱亚斯的弟弟和一个小孩因为荡秋天打了起来,伊莱亚斯的爸爸去劝架,结果却被那个小孩的爸爸扇了耳光,但是伊莱亚斯的爸爸没有还手,就走了。而克里斯蒂安和伊莱亚斯目睹了全部事件,他们认为不能这样就算了,而应该报警去惩罚那个粗暴的人。
一次两个小孩偶然发现了那个男人的工作地点,于是就让伊莱亚斯的爸爸去找他理论,于是伊莱亚斯温文尔雅的爸爸带着三个小孩去找那个男人,结果带来的还是两个耳光和羞辱,但是伊莱亚斯的爸爸说不疼,那个人是个坏蛋,就完事了。
而克里斯蒂安觉得这太屈辱了,应该好好报复一下那个人,于是他制作了一个炸弹想要炸毁那个男人的汽车,结果实施那天伊莱亚斯为了防止伤及路人,在临近引爆的一瞬间跑到跟前警示路人远离此地,因此他被炸成重伤。
最后克里斯蒂安感觉负罪不安,去了岛上最高的仓库顶上准备跳楼,由于克里斯蒂安和爸爸很少沟通,他并不知道失踪了的克里斯蒂安会去哪里,他只能报警。
而伊莱亚斯的爸爸会经常告诉伊莱亚斯:“我只想告诉你,你可以把心向我敞开”,于是他和爸爸聊了很多克里斯蒂安的事情,伊莱亚斯的爸爸通过平时的聊天,猜出了克里斯蒂安可能会去仓库顶,于是他一路狂奔到了顶楼,发现克里斯蒂安正站在楼顶边缘,正试图一点点走向死亡,伊莱亚斯的爸爸一边安抚克里斯蒂安一边慢慢走向边缘一把拉回了克里斯蒂安,终于崩溃的克里斯蒂安向伊莱亚斯道出了自己内心憋了很久的话,伊莱亚斯的爸爸用自己对孩子的真诚,让克里斯蒂安明白了妈妈的死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不能怪他的爸爸,在死神面前任何人都无能无力,我们只能继续活下去。
对比这两部剧,你会发现,在中国,只是一条狗丢了,大人都不愿意承担错误,反而去控制孩子,压制孩子,颠倒黑白式的说教、道德绑架、亲情绑架、混淆是非。
而《更好的世界》里孩子经历的是父母分居、母亲离世、转学、校园霸凌等等更为巨大的伤痛,他们的父母总是尝试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尽量去倾听孩子的想法。他们是去跟随孩子,而不是我们这样的去控制孩子,他们用沟通和信任让孩子敞开心扉,而我们用威逼(你不听话就不爱你了,不听话就不给零花钱,不带你去玩儿等等)利诱(当李玩被爸爸强行改了兴趣小组以后,李玩的爸爸为了讨好她,竟然说那爸爸再给你500元钱)和控制等等手段逼着孩子相信自己的说法,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学习和生活。
当最后伊莱亚斯的爸爸紧紧的把克里斯蒂安抱在怀里的时候,克里斯蒂安感受到的是被谅解、被信任、被爱护以及被引导,孩子需要的并不多,并不是要我们上山下海或去去天上摘星星,他们要的是也许父母放开他们,不去控制他们,相信他们,不去怀疑他们。
更好的世界,更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