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孩子的第一次远行,就是一连串的“不放心”。慢慢地,父母就会明白,所谓的“不放心”,对孩子而言,可能就是一种伤害。也许孩子心底里会这样说:请让我独自离开。
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父母能明白?即使明白了,在面临具体的分离时,是否能够忍得住?
我曾经有一个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方一所大学。开学报到,她妈妈送去,谁知这一送竟是小半年?4个月的时间里,她的妈妈从宾馆搬到旅馆,又从旅馆改为租房。就这样,经济上的负担已然让她的家庭不堪承受。她妈妈不得不回到北方。可她妈妈回来不到一月,她竟然请了假也回来了。当这位母亲的照顾,成了孩子成长的氧气时,就会给孩子埋下将来窒息的隐患。因为,爱可以异地传付;照顾,只能同地相守。这位母亲,也许从来没有想到,许多路上,自己可以给孩子买鞋,却从来不可能替她走一走。这些路,孩子可能走得跌跌撞撞,可能会头破血流,但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学会怎样进行选择,怎样走得坦荡平安。
尤其是,当这份照顾变成“理所当然”时,这种照顾也就变成了“有毒”。当爱中没有了回馈,这种爱也就没有了“恩情”。爱转变为仇,往往就是从“感恩”的流失开始。我见过太多对别人的付出无动于衷的人,也见过许多享受爱却自己无法付出爱的人。这“无法”,就是“爱无能”。
八十年代,曾经流传过一个故事。一个将要上刑场的囚犯,见了他的母亲。提出了一个让人痛惜的要求:最后再吃一口奶。母亲含泪答应。就在吃奶的时候,这个孩子竟然把他母亲的乳头生生咬了下来!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查证,但在媒体上看到过因为不能给自己买苹果手机就将母亲杀害的真实报道,看过身边要求对方“无条件”满足自己欲望的所谓恋人。轻易就满足的愿望,自然就得不到珍惜;而一旦满足不了的时候,怨恨就来如闪电。甚至可以说,有多么“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就会有多么深重的伤害。
有许多的路,孩子只能自己走。父母也许能够成为他的鞋,却无法成为他的脚。每一个长路独行的孩子,注定要成为他自己。无论来自外界的是火,还是冰。也许,作为父母,最好的选择就是目送孩子上路,看他渐远渐模糊的背影,消失在他自己的路上。这路是他的,需要他自己来走。
也许这样,才能避免伤害。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