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为幸福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状态,是金榜题名时的喜悦,是洞房花烛的快乐,是功成名就的骄傲。可人生漫漫长路,我们多数人的一生是平淡的,甚至有时比白开水还要乏味,如果仅仅这些才能让自己幸福,那百分之九九的人生是不是就不幸了呢?其实幸福应该是一种常态,是为金榜题名而头悬梁锥刺股的痛并快乐着的状态,是寻找人生伴侣过程的愉悦,是为事业拼搏的努力。幸福应该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让自己身心愉悦,心灵淡定宁静的能力。
订立目标
有的放矢事易成,无的放矢事难成。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几乎都成立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占60%的模糊目标者,机会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的27%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同龄人中,不少人在抱怨自己的生活无聊,人生没有意义,没有乐趣,整天拿着手机不停的刷屏,刷微信,刷微博,别人干什么跟着瞎掺合,与周边的人比穿,比吃,比旅游,受不了自己一个人孤独寂寞的状态,其实这些人归根到底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生活中也有许多人有自己的理想,然而要实现这个理想的目标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期间会有许多因素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走向。如果我们不能树立明确、清晰的人生目标,以至于让目标云遮雾罩,时隐时现,那么当我们向目标奋进时,便无法知道我们自己究竟向目标靠近了多少,无法体味日益抵达成功的成就感,我们的心灵会倦怠,热情会受挫,直至失去毅力和耐心,落个前功尽弃。
学会自主
在网络上看到一篇《你们为什么活得那么无趣》,“你们考上大学,我并不认为你们就是天之骄子,就是精英。而是你们比你们的同学更能够接受压抑,配合压抑,与压抑你们的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配合,服从,压抑了你们青春的个性,是这种对压抑的服从,是你们通过了考试机器,使你们得了高分。”“你们这些高分的宠儿,比起你们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学,你们少了反抗,少了天真,少了活泼,少了游戏,少了恋爱,少了美丽,少了俏皮,少了青春,少了分数外的许多最宝贵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能够使你们的人生可能幸福和成功的要素。”我们多数人从小到大,习惯了父母给自己安排的生活,少有抱怨,惟命是从,因为听了他们的话不用想很多,可以拒绝思考,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却从不曾寻找过自己的人生。我们习惯了听从父母对我们职业的期望,找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朝九晚五,平平淡淡,并准备在一个死水般的工作岗位上直至耗尽青春。我们习惯了听从父母对婚姻的安排,遇见一个适合跟自己结婚的人,面对现实,并走向婚姻这道坟墓。是的,我们何曾问问自己,什么是你想要的生活,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工作,什么样的人才是自己想要的另一半。习惯了听话,习惯了乖巧的我们是否还会为自己的人生作主了?是否还有能力学会做主?幸福与他人无关,是自己打从心底的感受,如果自己无法为自己作主,那幸福也与自己无缘了。
接受平凡
平凡的你活在平凡的世界里,是不是就认了?《平凡的世界》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所展示的生活都是苦的,是不如意的,是挣扎的,而且也不像许多极为浪漫的小说给出快乐结局那样,它给出的结局是未知的,是略带迷茫的。它呈现给我们:大多数人的努力并不是为了多么卓越和伟大,而是为了保住平凡的生活,让它不至于坠落到更低的地方。在网上传播很广的《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也告诉我们人生的确不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或者说,它给我们的掌握空间是有限的。那我们是不是就认了呢?一直相信真正恰当的选择是认清生活本身,仍然热爱它。世界上大多数人(很可能包括你和我)都无法成就伟业。我们对待生活理性的态度是学会接受平凡的可能,并且让平凡的世界和平凡的生活也值得一过。我们身边越来越多人的焦虑是来自无法接受自己可能不会伟大的事实。他们过着平凡的世界里算很不错的生活,但因为壮志没有实现,这算不错的生活被看得毫无价值。并不是说胸怀壮志有错。胸怀壮志可以使一个人尽可能地追求最好,问题在于:在我们尽可能地追求之后,假如没有做到最好呢?因此关键是万一没实现时要做好准备。找到分寸感很不容易,但这是每个人都有必要去寻找的;不放弃对更好生活的追求,又不被梦想把自己吞噬。别为还没有实现的事情而否定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这是对各种人生可能性的欣喜地接受。归根结底,幸福不是伟人的专利,平凡人也有能力让自己幸福。
霍华德金森在《幸福的密码》中指出“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平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