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那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河,但是去年寒假,我做了一个关于京杭大运河现状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魏湾这个名字吸引了我的眼球,魏湾一一这不是我的姥姥家吗?难道姥姥家门前那条毫不起眼的小河就是当年举世瞩目的大运河?我惊诧不已,于是开始查找与魏湾有关的史料。
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达一道诏书,决定开凿连接今天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而这会通河在临清城东南60华里处转过了一个近乎直角的弯,而那里就是我的姥姥家——魏湾。
据《清平县志》记载明清大运河漕运鼎盛时期,魏湾凭借优越的交通条件逐渐成为东昌府至临清中间的重要的沿运码头。清代以后,魏湾作为清平,高唐一带农副产品集散市场的作用日渐突出,魏湾镇的商业规模,已超过县城。清乾隆,嘉庆年间,仅魏湾一地商税银,即占全县商税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魏湾市场上,流通量最大的一是粮食,二是棉花,其次是生猪及其它农副产品。时人称:“魏家湾,地滨运河,舟楫往来,南北各物云集,居人以是居奇致富,声妓之盛甲一邑。”
我印象中普通的小村庄,竟然是一处运河古镇,我儿时嬉戏过的水面就是那伟大的运河。然而,我记得小时候并没有看到过河畔有过船只停泊,那浅浅的水真的载起过历史上那些往来的船只吗?我突然想起了我的太婆,也许她知道这里过去发生的事。
暑假我回了老家,我要了解历史上的魏湾,了解这个村庄的历史。
太婆听到我的问题后很高兴,她讲,她小时候这条河里还有好多船,我们的老屋前面就是码头,她从小就是看着大运河,听着纤夫号子长大的。她年轻时,这条河还很宽很宽,还有好多客商在这里买卖,说着,她还哼起了纤夫号子。
“冲前肩膀弯下腰哦,背紧纤绳稳平脚哦,拉了一程又一程哦,不怕水急顶头风哦,一身汗嗨一身胆嗨,背纤拉船到魏家湾哦。拉起来哦,嗨呦,嘿,嘿,到了钞关打打间哦,嗨,啦,嘿,嘿。”
在那激扬的号子里,太婆似乎回到了她的青年,面前的那条小河沟似乎又变成了当年的大运河。
“咱魏湾有老驿站,钞关,衙门,盐店,水次仓,山西会馆,东西两座戏楼,还有七十二座庙。而且咱这儿的一步三座庙,在一步之内能看见三座庙,这是咱魏家湾所独有的。”言语间,太婆带着一种自豪。
再说说京戏吧,杭运的繁荣也给魏湾人带来了京戏,咱魏湾人都懂戏,人都说‘魏家湾戏难唱’,以前逢年过节和庙会期间,咱这儿的东西戏楼同时开戏,一连唱十好几天。据老人讲啊,再前的时候,要是搭会,魏家湾能同时开三场戏,开四场戏的时候也不少。”
“老辈人讲,明朝年间,有一戏班来到魏家湾码头,看到这里如此热闹,又有阔大的戏楼,想在这里唱几天戏。于是,班主找到当时魏家湾的头人南四爷说明来意,得到应允,便带戏班到东戏楼布置, 而后南四爷拿了戏单看了看问:‘戏单上的戏都能唱吗?’班主答:‘都能。’于是南四爷不紧不慢的说:‘第一场戏是亮箱戏,你就唱这一出吧。’做主一看点的是《十八家王子斗宝》,立时出了一身冷汗,赶忙下跪求饶,说:‘对不起南四爷,欺骗您了,这出戏还真唱不了,请您另点一出吧。’南四爷教训道:‘知道你们唱不了,十八家王子就得十八身蟒袍,你们有吗?一家王子带四个跟班,就得十二个跟班,再加上十八个王子,带有外舞场,没有一百人能唱这出戏吗?以后来魏家湾唱戏,不要糊弄人,戏单上不要什么戏都写。’班主赶忙说:‘四爷教训的是,您是真行家,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请您原谅。’见说到这里,南四爷说‘起来吧,今天晚上就唱《甘露寺》吧。’回到戏班,班主大发感慨:‘这魏家湾的戏真难唱啊。’于是唱了五天戏,场场都卖力气。这就是咱魏家湾,咱魏家湾人都懂戏。”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