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灵菱
说起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有的人表示赞同,有的人表示反对。纵观古今,中国为什么获得的诺贝尔奖的人如此之少,终归到底还是古代的教育制度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教育的目的,科举考试。
总结苏东坡传来说,科举考试是一种很死板的职招考试,可以说,文人们的命运就掌握在一试之间,这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在朝廷就职,拥有充实的物质生活,保证家族的兴旺名誉。这种考试很具有目的性的,文人们必须限制住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了考试而背书,为了背书而放弃思考,以至于很多有才能贤德的文人,反而因此没能被重用,壮志难酬。科举制度应试生等级森严,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不同的应试生考试时间不尽相同,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当年屡屡考试。屡战屡败,四十多岁了都没有考上进士,真的是因为没有才华能力有限吗?其实并不是,苏洵才气过人,大约生来就是不拘小节的大文豪,这种没有思维运转的考试模式是真的限制住了他的思考,非寻常的方法是容易使人停滞不前的。这就大大拦截了一部分人才通往朝廷的路。可是肯定会有人质疑,为什么苏东坡可以?是他年轻气盛,还是他壮志凌云?但事实就是:苏东坡比他父亲更加有天赋,才华横溢。科举考试也是具有极端性的,它可以选举出“十全十美”的人才。苏东坡无论是思维或是记忆,都强于父亲,这才使他轻松地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入朝廷做官,但这样的人才毕竟还是占少数,现在又有谁能找出一个能望苏东坡脊背的人才呢?说到底,成功就职的都是些书呆子罢了。书呆子考书呆子,书呆子再考书呆子,无限恶循环,直到1300年后科举考试被废除,中国的人才培养就已经和别的国家落下了一大段距离了,这一切要如何弥补,还要考现代人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