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到底是什么?
有人认为自信是一种性格;有人认为自信是一种气质、气场;有人说自信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况;还有人说,自信是自己喜欢自己。
在心理学上,自信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
“自信是描述人在社会适应中的一种自然心境,即人尝试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把握这个陌生世界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
就是说,人面对陌生或末知事物时,越有信心去适应,越有经验和底气,就越自信。
自信不能永恒,原因是人类拥有两种感知:理性的感知和感性的感知。
理性的感知又称理性脑,装着我们从小接受的文化、常识、规则、知识、道德……它们通常是固定的,是你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不能怎么样。
感性的感知又称情绪脑,装着我们身体的感受、过去的经历、各种情绪……它们无法被固定,会随着天气、季节、身体状况、周遭环境、以及面对人或事等一切可能的因素而变化。
很多时候,我们的理性脑和情绪脑之间会有矛盾和冲突。理智认为你应该自信、积极、乐观,但情绪脑却无法做到或随着年龄与见识的变化而渐趋稳定。
自信是一种语言习惯。
自信与是否健谈并无直接关系。在语言表达背后,真正的根本,是你的思维习惯。
撒切尔夫人曾说过:“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每个人的表达,都是有习惯的。
自信表达的第一个部分,有很强的边界感。能表达介意,敢表达拒绝。
自信表达的第二个部分,重要的是习惯使用正向、中性的词语,而不是负面词语。
天地,永远都是相对的,也永远是无限的。
人生有限,所谓的成长,不是走向完美;而是去拥抱和迎接无限,去看看自己可以打通多少潜能。
人的内在,都想要证明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和意义。
不是你天生没有自信,相反,是你的自信后天不断地被磨灭掉了。
哭泣的时候,没有人安慰。
孤独的时候,没有人看见。
畏惧的时候,没有人鼓励。
委屈的时候,没有人理解。
于是你学会了躲藏,学会了低头,学会了用一种蜷缩的方式去生存,不再有勇气伸展身体,不再有欲望去展示心灵。
然而,自信与外在无关。
自信始终会在人的基因里,即使没达到结果,依然相信结果;即使看到无数不美好,依然敢于相信美好。
真正的自信,是后天长出的。
感激生命中所遭遇的磨难、挫折,那些坎坷最终被炼成了自信。
真正的自信是学会了更相信自己、更喜欢自己。
没有永恒的自信,只有面对不同课题存在不同的压力。
𠄘受压力更多的人,要学习如何稳定地接纳自我。
承受压力更小的人,要学习敢于追求更宏大的目标。
到陌生场合,让内在自信。首先,陌生人初次见面都有点不自在;其次,学会观察陌生环境;再有,遇到更优秀、更专业的人,要愿意选择倾听和表达欣赏。
看到自己的价值,拥有自信力,会拥有更多选择。
相信自己,会获得更多资源,联结更深的友爱团结。
相信他人,你才会拥有朋友。
相信伴侣,你才会拥有爱情。
相信孩子,你才会拥有亲情。
不管起点和终点如何,我们都能相信:
我是因自信而来;我将找回我的自信;我终将归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