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你有多爱自己,你就有多幸福!
今天我要谈的是关于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系统化知识,分别从求助者和咨询师的角度深度解读,为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等问题的解决提供更有益的帮助和参考。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
Part I: 你对心理咨询的理解是这样吗?
要谈心理咨询,就得先说说心理咨询是什么?我们先看看目前教科书的定义: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首先解读下这句话里所包含的三个核心含义:一是双方的关系是“求”与“帮”的关系,你不来寻求我不去帮助;二是咨询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求助者的参与态度和行动;三是只是解决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和躯体症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偏差行为以及躯体形式障碍。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句话里涉及到的两个主角:咨询师和求助者。我先讲讲求助者这一角色,也就是心理咨询的对象。这个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精神正常,遇到现实问题来求助的人,比如职业选择、家庭关系、子女教育;这类咨询也叫发展性心理咨询或者健康心理咨询。二是精神正常,但是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冲突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这类咨询可以叫做心理不健康咨询。三是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或者医生建议可以做心理咨询的人,或者可以叫恢复正常的异常心理咨询,关于这个特殊人群,稍后我会在关于心理状态分类的部分继续说明。
接下来,我来讲讲要解决的对象:心理问题?关于心理问题的定义,简单说就是心理失衡的状态,不存在生理的病理性变化,但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其来源可以是各种途径,可以是现实困惑,也可以是对过去的固着,或者是对未来的担忧,也可能是生理问题引起,不一而足。但是统一称之为问题,我觉得有点不准确。Psychology这个词,它的本义是说:seek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mergent properties of brains,就是研究大脑工作的学科。心理只是大脑的产物。如果说把所有来咨询的,都称为心理有问题,等于说是大脑有问题,这样就不那么符合客观情况了,因为前面讲心理咨询对象的时候,都是头脑是正常状态的人群。头脑有问题的,也就是异常状态的,是要去找精神科医生看病的,需要药物治疗,这不是心理咨询的对象。
所以,综合以上信息来看,心理咨询的定义,这么表述可能更贴切: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健康状态的过程。
所以,在西方国家,寻求心理咨询,是生活品质开始提高的象征。我想,在中国,人们也会渐渐的有同样的认识。就如同在中国逐步普及的家庭医生一样,未来,我相信每个家庭更需要的是家庭心理咨询师;这一观点,在我之前一篇关于婚姻的文章里提到的,基于目前逐步攀升的高离婚率的现实状况,就可以预测出未来的需求。
Part II: 寻求咨询的是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人呢?
这一部分,我来讲讲关于心理状态的分类,帮助大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区分方法。心理状态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心理异常也被称作变态心理;并注意正常和异常心理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
那么如何区分正常和异常呢?我就引用下郭念峰先生的三原则,简单给大家讲解下。原则一:心理活动和行为是否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比如是否出现幻觉、妄想,并坚信不疑;原则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是否一致;比如遇到痛苦的事,却做出快乐的反应;原则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是否改变;比如一个很爱干净的人,突然开始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如果有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基本判断这个人的心理出现了异常。
对于心理正常呢,一般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种状态。健康的心理是什么样的?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有过这样的认定:1,身体智力和情绪十分协调;2,环境和人际适应性良好;3,有幸福感;4,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对照以上四点,大家可以自己评估下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关于心理不健康的状态,我在早期文章如何帮助身边痛苦的人一文中已经做了简单分类,这里不做赘述。
所以,整体上来看,心理状态就分为三类: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和心理异常。而心理咨询师的对象,如前面所说,前面两类都包括和部分第三类人群;也就是说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人,都属于心理正常的人群。
那么心理异常的人群是谁来工作呢?这就是精神卫生中心的活计了。精神卫生中心是干嘛的呢?简单说就是开药的,和医院治病是一样的方式。大家知道,心理咨询师可以来自心理学、社会学等各种专业;而精神科的医生一般都是清一色的医学专业出身。所以,当我听到不少家长告诉我遇到孩子因为心理压力出现一些偏差行为的时候,竟然第一时间想着送往精神卫生中心去吃药,或者是去接受各种矫正训练的时候,实在是让我替孩子们心疼。精神科的药物,主要的功能就是调节大脑皮层的活动,或是抑制或是加强;完全不是冲着正常人群来的,所以这样盲目的去吃药,不仅不会有用,还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而且家长反过来还会怪人家治不好。至于相关偏差行为的解释,在没有发布新文章前,可以参考我早期文章。
说到这里,分享一个典型案例给大家:这是一个在美国被诊断为精神病并送进精神病院的中国男留学生。当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就第一时间安排让孩子回到国内治疗,并联系好了北京的一家精神病院。当孩子下了飞机后,就被直接送进了那里,并没有做进一步的确认,父母觉得既然美国那边都认定了,肯定错不了啊。几次和孩子交流后,父母心里开始有些怀疑,孩子是不是真的是精神病,而且长期吃药,身体也渐发胖,人也日渐萎靡,就想再通过心理咨询再了解下。剧情就在之后开始反转:经过孩子的叙述后,咨询师才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原来这个孩子在留学的时候认识了另外一位中国女留学生,双方产生了好感,并交往了一段时间。可是后来女孩却提出了分手,这个男孩子不甘心,就继续追求这个女孩。女孩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后,他想方设法找到那里,可是女孩还是不愿意见面,他就在人家楼下大喊:“某某,我爱你”;类似我们在国内大学或者电影里常见的桥段。可是在美国不一样,就有人报警了,然后警察就给抓住,送到精神病院了。这个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差异酿造的一个冤假错案。经过咨询了解后,并在新的干预方案下,这个孩子自然就从精神病院走出来了,因为本来就是个正常人啊。现在人家已经继续去留学了。那另外一个就有所不同,案主是一个公司的职员,也是同样因为失恋的原因所致,但是他的方式却是另外一种,不是到人家楼下喊:某某我爱你;而是直接跟踪,对方坐上车,一般人最起码要打个车来追吧,他就直接在车子后面狂奔的追赶,不管路上车来车往,把自己当成钢铁侠了。虽然爱情令人“疯狂”,这两个案例里,哪个是真疯了,大家一定可以很好的区分了。
即使是心理异常的人群,只要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在恢复正常状态后,依然需要心理咨询的配合,解开心中的千千结,避免以后遇到类似的刺激,加重病情。
除了对异常心理人群加以区分和针对性治疗外,还有必要补充下关于躯体症状的诊断和治疗。涉及到躯体症状的时候,我们要做一个区分:心身疾病和躯体形式障碍。心身疾病是什么呢?这是因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者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也就是说,去医院检查,是可以检查出毛病的。但是,医院只是会针对躯体问题的部分开药,而不会关注心理因素方面的成因。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心理咨询师,必须要建议求助者先去医院就诊,治疗躯体的疾病的同时或者愈后,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帮助。
而躯体形式障碍,则是求助者虽然感受到躯体的不适,但是无论如何检查,都始终查找不出任何生理上的异常,并不伴随有生理上的器质性病变。这就是典型的心理因素导致。这种情况则是心理咨询师提供帮助的对象。
同时,我们要注意躯体疾病和心理因素的互相影响性。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接种流感疫苗以后的免疫反应发现,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能提高研究对象对流感的免疫能力,并且发现大笑可以明显提高免疫力。Normont等的报道癌症患者内分泌(TSH/FSH/GH)、新陈代谢、免疫、睡眠等方面昼夜生物节律发生改变,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会进一步加重生物节律紊乱;患者的HPA轴功能发生紊乱,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使NK细胞数量减少,影响淋巴功能,加速癌症细胞的生长。现实咨询中,也就有着被确诊的癌症患者在接受心理辅疏导后,不但没有如医生宣告的那样只有几个月可活,反而得以治愈的真实案例。而那些整体焦虑不安的患者,则会加速死亡。
可见,维持心理状态的积极乐观,是何等的重要。而且,我们要特别注意凡是倾向于指责自己的人,因为当一个人把仇恨和攻击指向自己的时候,他的身体一定会接受到这个信号,并配合他做出“自我惩罚”,躯体疾病就会随之出现。
所以,要想身体健,心理健康走在前!
Part III: 你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哪个阶段?
现在,我们来看看,心理冲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最开始是一个刺激事件,引起心理冲突出现,持久的冲突导致生理的不适,继而出现偏差行为自救,自救持续失败后开始人格异常,继而神经症,再进一步发展就是精神障碍,最后的阶段就出现自杀、自伤或者自残以及“意外”死亡。
关于这个过程,朱建军教授有个比较好用的划分,他把这个过程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天真层,凡人层,神经症和精神病。天真层的人就是“未迷失”的人,不功利不世故,自然率真。凡人层就是开始“迷失”的人,已经开始在各种欲望之中无法抽身了。神经症层是进一步发展;当我们追求各种欲望的时候总是有成有败,如果总是失败,以至于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了,他就会有一个转变,他的注意力其实不是在怎么让自己过好了,而是如何在失败的情况下使自己不太难受找借口。比如强迫症,正因为自己有强迫才干啥啥不行,假如等哪天我病好了,我一定能成功。真是这样吗?其实他自己也不信。他之所以这个病好不了,是因为他不敢好,为什么呢?因为好了以后他知道自己成功不了。通过让自己得病,使自己不那么难受。好像不成功不是自己的责任,是病的责任。精神病层则是上一阶段的必然结果。如果当他连安慰都得不到,那就是最惨的一层,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病。是非常痛苦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层一层加重滚下来。而且真正的精神病对世界是有敌意的,他认为是你们把我害的。所以到他们太痛苦的时候,他们最后的一个愿望是什么呢?就是这一切甭管怎么着,用什么方式,给我结束。所以为什么精神病很危险,就是这样,其实精神病那些人,他们为什么会伤害别人,从他们主观上来说,不是说他们特别坏,想伤害别人,他们是觉得他们是被迫的,这个世界对我这么危险,看着每个人都那么可怕,这个实在是受不了了,最后我把他毁了算了,所以到最后他们要么就是自杀,要么就是杀人,因为只有这样子他觉得才有结束。
所以,整个心理冲突从开始到最终的结局,大致就是这样的一个演变的过程。大家可以自己评估下,现在处于哪个阶层。都评估完了,我邀请大家一起思考下,无论是咨询师或者不是,我们看看,这个演变的过程中,应该在哪个阶段接受咨询是最好的时机呢?在这里,大家可以稍微停下来,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思考完了,可以接着往下看。
那么我们首先讲,这个外界的刺激事件,我们是无法掌控的,我们无法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当然,你可以说做占卜啊预测之类,对此我是不认为有实际意义的,如果真正可以预测和掌控,大家现在应该是在周文王的子孙统治下生活呢,文王可是预测学的老祖宗;或者可以去看看电影《死神来了》,你就会更深的感受到人对外界控制的无力。其实不仅是外界,对自己也是一样,当我们遇到危险时告诉自己不要紧张不要紧张,其实手抖的比任何时候都快。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类,我们无法掌控外界发生什么事。那么接下来的每个阶段,理论上讲,只要是心理因素引发的,都是可以作为开始工作的时机,要注意的是因为先天遗传性的生理因素导致的精神疾病患者除外。那么要说最好的时机,一定是越早的阶段越好,遗憾的是,这个时机完全不是咨询师来决定,而是由求助者自己决定;包括真正的躯体疾病患者很多也有同样的心态,不到病情加重自己扛不住了,不会真正去治疗。前段时间有个文章叫: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不能不说是很遗憾的事情。
传统中医,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预防为先。所谓,上医医未病,中医医将病,下医医已病。这个理念对于心理咨询来讲也同样适用。最好的时机,也就是心理冲突开始出现的时候。那么这个心理冲突出现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这就是下面我要讲的关于咨询目标的问题。
Part IV: 心理咨询给我们的最大受益是什么?
最大收获,是来自于设定的咨询目标,还得先从心理冲突的源头---刺激事件说起。这样的事件各种都有,比如发现老公出轨、父母离异、遭遇家暴等等;当所有诸如此类的刺激事件出现时,都会对我们带来心理冲突,这样的冲突如果长期不能得到解决,就会继续沿着以上的演变路径而逐步加重。这些心理冲突只所以会给我们造成困扰,一般认为是来自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就是认知;就是说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影响了我们的态度和感受,而不是事件本身。有的人一遇到事情,就觉得整个天都要塌下来了,人生彻底没有希望了,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所以,一般来讲,针对求助者的咨询,初始目标就是对认知的改变。无论是通过精神分析疗法或者叙事疗法等其他疗法,都是要达到同样的初始目标(马莹),也就是让求助者有“恍然大悟”之感。
如果单从认知角度来分析,认知要改变,我就不得不提到信念这个概念。关于信念,ROBERT M. WILLIAMS有过这样的解读:信念是现实的滤镜,基于信息或经验得出的结论。所以,你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它本来的样子,而是你的样子;信念创造了感知,从而影响人的各个方面。所以,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信念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并产生相应的内在体验和情绪,经由这些体验和情绪又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对认知的改变,就需要探寻到求助者背后的信念,这是一个更加深入的工作。
当我们的咨询走到这里,就是认知得以改变的时候似乎就已经完成了。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求助者的认知并没有问题,Ta清楚的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但是就无法从负性生活事件的阴影里走出来,明知道正确的认知是什么,还是死死抱住那个折磨人的炮烙不愿松开呢?
要解决这一点,这里有两个工作必须要处理,无论是对沉浸在汹涌的情绪中无法思考的求助者,还是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认知问题只是没有力量去改变的求助者;最终都必须要经历这两个阶段:
一个是处理我们内心的情绪。压抑着的情绪,是一股强大的能量,所有的能量都应该是流动的,否则就会从内部摧毁我们的身体。消极的情绪推动着我们心里生出另外两股力量,即仇恨和攻击;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仇恨和攻击可能指向自己,也可能指向别人。无论指向谁,都会造成我们心里的混乱并失去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即使Ta知道自己的认知有问题,仍然不愿意松开自己的痛苦,因为情绪的能量并没有得到释放,仍然堵的难受。堵在那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萨提亚女士对此有个非常贴切的比喻:人类身上有着数不清的小喷嘴,本来这些喷嘴都是应该打开的,让能量自然流动。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喷嘴都是关闭的。因为我们心里有各种规条,我们要求自己或者别人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就把各个喷嘴关闭了。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打开这些喷嘴,让能量自然流动,堵着的情绪自然得以释放。注意,要让该从哪个喷嘴流出的能量就流经哪里,而不是借道而行。比如,有的人因为夫妻不和而心情不好,就去通过跑步或者其他的运动去缓解,这不是解决问题,这只是一种逃避,情绪的能量的流动仍然是关闭的状态,你只是暂时把他隔离了。
所以,不是认知造成了我们的痛苦,而是堵塞在我们精神通道里的情绪;情绪顺了,理智就会回来,认知就不会错乱。而且情绪的涌现,有时并不是源自于当下的刺激事件,而是勾起了更多过去发生的类似事件。比如,当我们做一件事总是不成功,就会失去耐心。为什么会失去耐心呢?因为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我是无能的,我是失败的。“我是无能的”“我是失败的”这个声音的出现,则是源自于更早期的体验。情绪就是这样一层层累计下来,并逐步加深,单纯认知的改变是难以奏效的。即使求助者承认你说的都是对的,你把ta辩驳或者分析的哑口无言了,ta内在的情绪不能流动,这绝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求助者来咨询,绝不是为了和你比谁更聪明。
更糟的是,这个社会告诉我们,男儿有泪不轻弹,要喜怒不形于色;那么即使是内部波涛汹涌,表面上一定要装作像没事人一样。要是经常这样,不是要人格分裂吗?如果你总是这样教别人,或者被别人这样教导,那是连沟通方法都没有掌握。大家都这么互相伪装,就是为了互相讨好吗?自己又被置于何地了呢?我们连最基本的该哭就哭,该笑就笑的能力都丧失了。当我们把情绪通道关闭的时候,同时也把自己的感受通道关闭了,感受关闭了,自己就与自己分离了,就如同一个没有情感的机器人一样在做程式化的运算,而不是带着感受在生活。因此,第一个工作,就是这样展开!
另外,这里还会有另外一种情况,认知也正确,情绪也没有多少,可是还不能够转变过来。他们其实是一时间不能接受对过去的自我的否定,破坏自我的统整感。这种情况,也需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和支持以达到行为的改变。
第二则是改变软弱无力的自己。情绪也得到释放了后,最核心的部分,则是重新获得自我心理力量的成长。我相信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心理成长所需要的一切,他们只是不得其门而入。很有趣的事,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咨询师会和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发生激烈的争吵,因为求助者没有按照他们的话或者要求去改变,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咨询流派的选择或者是因为咨询师的反移情,但是更像社会调解员的角色了。其实不是他们不照你的话去做,而是他们内在的价值感不够,他们觉得“我不够好”“我没有能力做到”。所以,咨询师要做的是,带着求助者去发现Ta自己身上的宝藏和奇迹,学会爱自己,重新获得自我价值和力量。当求助者获得自我价值和力量的时候,Ta就会如同得到了营养的花蕾,会自然而然的绽放开来,呈现出咨询师所期待的样子,而绝不是我们用力掰开花蕾,试图让Ta盛开。因为,如果只是站在处理问题的角度,求助者一定比来访者更知道他们的问题(萨提亚)。所以,帮助求助者重塑自我价值,则是所有咨询中的核心和终极目标,也是通过心理咨询最大的收获。至于,这个过程能走多深走多远,需要多久的时间,可以有框架,但无法有绝对的答案。
关于这一点,特别是在应对关于婚姻出轨的案子中,有特别深刻的感受。我专门研究过那些遭遇婚姻出轨的家庭中,夫妻之间的互动模式。妻子当得知丈夫出轨后,总会控诉丈夫的无情,痛陈自己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自己是多么好的贤妻良母;同时又害怕和老公离婚,觉得老公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离不开他。从这样的一副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妻子的痛苦、无奈、矛盾的心理,而且可以看得出,在这个关系里,妻子已经失去了自我,包括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价值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如我在上一期:婚姻是一场双人舞里所说,成长自我才是重中之重。我想起曾经在婚姻咨询课上,一位资深导师说的一句话:要讨好你自己!是的啊,要讨好自己,爱自己,让自己盛开,而不是枯萎并最终被清除掉。同时,要深深的反思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内在的规条,把你变成了今天可能连自己都瞧不起的你?
这里,我引用一下舒婷《致橡树》的一句(想温习的朋友,可以自己读读完整的诗),并稍作补充: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而不是像一滩稀泥,糊在他的身上。女性朋友可以自己回想下,在恋爱的时候,或者恋爱之前的你,为什么那么吸引他,也不会考虑是否要担心他背着你出轨?因为那时的你是做为树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而现在的你变成了稀泥,糊在了他的身上。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因为你已经忘记了你自己。所以,找回你自己,好好的爱自己。再次做为树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
说到这里,我得提前透露一部分我未来得及发的文章内容,是分析一个据说是专业劝退小三的叫维情的平台的套路。里面的每篇文章基本都是关于丈夫出轨和找小三的话题,里面咨询师提供的建议,几乎清一色的套路是:要么站在女性的一边,共同控诉男人的无情;要么是同情女人的不幸,赚取几滴女人的眼泪;再就是出谋献策如何赶走那个“小三”;看的我实在是想要为这些妻子说几句话。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自己不能自我成长,对于小三,可以说是“赶走这一个,还有后来人”啊。事实上,不少女性提到的,自己的老公还真是不止一个小三。这个专业劝退好使吗?平台或者咨询师是通过这样的模式赚了不少钱(因为这个模式可以保证他们从新老客户那里有持续不断劝退小三的业务),可是对于求助者而言,却是个二次伤害。所以,我们不是做“劝退小三”的专业户,而是要帮助这些妻子,重新活出那个可以像树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的自己。我称之为“自我成长”教练。
而“自我成长”的目标,要在正式的咨询关系中,通过求助者完成按照与咨询师共同达成的约定来实现。还是我常说的一句话,如果只是围绕着光怪陆离的表象做各种折腾,那注定是徒劳无功的。方向错了!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在面对小三的问题时,女性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甘心”,为什么不甘心呢?抓取其中一个。因为她们发现自己老公找的那个小三从各方面看似乎都不如自己。我有点好奇,是不是真的这个小三更优秀,作为妻子心里就更接纳了?各位,谁愿意来回答下呢?无论答案是“是”还是“否”,都是可以讲讲的哦。
Part V: 个体的心理活动差异对咨询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有这样的一种现象, 就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却会有截然不同的影响。为什么会这样的呢?这则是不同个体的先天神经活动类型决定的。巴普洛夫指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它们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的三个基本特性。如果一个人的神经活动是兴奋强,则这个人往往心理的耐压力也更好,反之则较弱。比如林黛玉,是天生的神经活动的特性是抑制强于兴奋,这样的人就容易心情低落,想法极端。我们无法想象,如果让她去做法医,恐怕做不了几天她就会崩溃了。
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心理学的气质类型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所以,可以把它看作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那么要深入研究个体的心理差异,就需要了解个体的气质类型,通过气质类型的区分,我们就可以找出那些在应对刺激事件时,更容易导致不良后果的人群,从而加以特别的关注。
关于气质类型的划分和讲解,可以参考我公众号早期的文章:孩子不听话?因为你不了解他们的气质类型。在此我不再赘述。另外,如果想要更多了解自己气质类型的朋友,可以联系我做进一步的检测。
说到这个个体差异的部分,说个有趣的话题。俗话说,好人无长寿,恶人活千年。很多人就不理解啊,觉得是不是佛学或者道学所宣扬的什么因果报应啊?不然怎么解释呢?这次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做个科学的解释,破除封建迷信。话说好人,什么是好人?最简单的评判标准就是善良、正直、公道、热心等等,总之就是集所有的优良品质于一身啊。你们想,这样的一个人,ta活的累不累?什么都有考虑到,责任心超强,想的特别多,肯定会经常睡不好觉,老是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这么重的心理负担,你说能长寿吗?当然,操心多的也不一定都是好人,整体忙于算计的也活的不轻松。也有不好不坏的人,比如诸葛亮,据说就是操心太多累死的。我无法说他是好人或者是坏人,只能说是各位其主。
而恶人就不同了,ta不需要背这么多的包袱,只追求自己舒服畅快,自私自利。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无酒再忽悠,真正是潇洒走一回。他们心宽体胖的,自然可以活的长久。我前面不是说了嘛,心情状态好的人,吃的香睡的沉,身体免疫力好,自然没毛病。这可成了”恶人一生平安”!但是这是因果报应吗?当然不是,还不是自个折腾自个的结果吗。所以呢,做好人可以,不要追求一定做个百分百的好人,就做个差不多的好人吧。
VI: 咨询师自身的因素对咨询的影响
前面谈到心理咨询里两个角色的时候,我先谈了求助者这一角色。现在我再来说下咨询师的自身因素对咨询效果的影响。
这里有两点,我重点说下:一个是处理反移情;一个是咨询伦理。
关于反移情,就是咨询师对求助者产生了某种特殊的情感,可能是喜欢可能是厌恶。这里我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说明这个情况。案主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当第一次和咨询师会谈的时候,不断的责备自己的母亲,表达了强烈的愤怒和不满。这位女咨询师听着听着就忍不住热泪盈眶,因为她想起了自己善良的母亲,不由得为这位被怨恨的母亲感到深深的难过,同时内心对这位求助者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所以在第一次咨询结束后,咨询师要求这个求助者转介,因为她觉得她自己的反移情太严重,无法再处理这个个案。可是求助者不接受转介,一定要让她来做这个案子。万般无奈之下,她就通过学校的领导配合,告知这位求助者,咨询师这段时间要去外地出差,无法进行面询,只能通过邮件的方式进行咨询。通过后续的深入咨询,故事的真相才得以展开:这个女孩家境贫寒,人很漂亮,而且学习一直是出类拔萃。高中时她的一位老师对她特别照顾,并认她做了干女儿,往后发展被这位老师性侵,并持续到上大学。这件事情对这位女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想摆脱又不知道如何摆脱,她就把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指向她的妈妈,认为是妈妈的无能导致的,产生了对妈妈的极度怨恨。这位咨询师就深深理解了这个求助者,反移情依然存在。然后双方通过邮件就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咨询后,这位女生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而咨询师也获得了新的成长。
也正是咨询师对自己反移情的敏锐觉察和正确的处理,才避免了咨询中可能出现的对双方的伤害,并确保了咨询的成功。我前面讲的咨访双方激烈争吵,最后不欢而散,也会有反移情的问题在里面;这样的结果是既对咨询师造成职业伤害,也伤害了求助者的感情,并且可能从此对咨询失去信任和信心。所以,对反移情的处理,是咨询师必须要加以特别的注意。
再说说咨询伦理,也就是职业操守。2007年中国心理学会颁布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伦理准则》,里面做了诸多规定。这里我重点讲下关于避免双重关系的规定。双重关系是指既存在求助者与咨询师的关系,同时又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他的关系。比如,某位咨询师的女同学领其丈夫来咨询,这位男士与他人有婚外情,而其妻子即咨询师的女同学并不知情。咨询结束后,咨询师就会为是否把这个情况告诉自己的同学而苦恼。同时要注意,若双方原本有其他的关系,则不应再建立咨询关系。
说到这个,刚好今天(2018/4/19)早上,心理圈里发生了一个新闻:一个网名叫“心理仲老师”的心理咨询师,在为一位解决职业发展困惑的女求助者做咨询的时候,竟然和对方提出了进行性体验。消息传出后,让整个圈子一片哗然。网上资料显示,这位老师自称从97年就开始执业,因为经常在一些精神分析的交流群里分享案例,被求助者认识。在其自我介绍中,除了可以治疗心理问题,还可以治疗妇科炎症、皮肤病等疑难杂症。乖乖,真是高人!这个事情曝光后,又有另外一个女生称曾受到仲某的言语伤害。这位“仲老师”,不知道是不是脑子肿了,从业20多年,竟然把咨询师最基本的伦理操守都背弃了,真是令人唏嘘!也足以让咨询师同仁引以为戒。
作为心理咨询师,一名负责任的心理咨询师,一定要随时觉察自身的因素对咨询效果和咨询关系的影响,从而为求职者提供有价值的帮助。也正是因为对这些因素的敏锐把握和处理,才使得作为专业咨询师的工作,不是求助者身边的亲人朋友可以替代的原因!关于这一点,在心灵鱼的第二期文章:如何帮助身边痛苦的人,文中有更详细的解释。
从求助者的角度,在咨询过程中,如果发现咨询师有有悖伦理的言语,或表现的过于夸张或者激烈的情感反应时,咨询师可能已经处于反移情的状态中了。为避免对双方的伤害,来访者也可以主动提出中止、改变咨询方式或者更换咨询师。
VII: 我们要的好生活在哪里?
我们的好生活来自哪里,这听着可能更像个哲学话题。诚然,心理学来自哲学,偶尔回归哲学里再浸润一番,也会让我们获得新的力量。而无论作为咨询师还是求助者,我们一生的追求都是要过上好的生活。
想要探寻好生活,那么我先来看一幅我们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画面:我们的每个夜晚,在同一张床上,拥有同一个女人或者同一个男人;每个白天,在办公室或者工厂,看到那些同样的身躯上挂着同样的面孔。长此以往,这些将变得出奇的无聊乏味。面对循规蹈矩的空虚,面对“地铁—工作---睡觉”的生活境况,有谁不会像兰波一样去想“真正的生活在别处”?有谁未梦想过另一种存在方式:另一个国家,不同的爱人;像茜茜公主一样,杨帆周游世界,在岛屿间跋涉冒险等等?(引自《最美哲学史》)。然而这些,另外一种存在方式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内心的富足,是一种“精神生活”,而不是将我们的肉体安放在何处;不止一个朋友和我说,自己已经觉得没有地方可以去了,可还是觉得日子空虚无聊。
那些循规蹈矩的生活,和应付各种生活问题的疲惫感,渐渐磨灭了我们对精神生活的热情和追求,也弄丢了初心和自我,以至于我们以为我们每天经历的表象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所以,我们在日常平淡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快乐和幸福是那么的少。每当我看到地铁上或者公交上,拥挤的人们,面无表情的面孔,真的没有快乐和幸福的样子;而且可能一不小心惹到他们,就会点燃一个火药桶。我不止一次在上海地铁上遇到因为抢座位等原因大打出手的乘客,包括跨性别跨年龄组的巅峰对决。
那么好生活到底在哪里呢?我想朋友们可能已经发现了答案。好生活就在我们的每一天最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其中我们要可以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无论外界生活呈现给我们的样子如何,在我们的内心都有一个精神空间,存放我们的爱、快乐、对美好的向往。当我们内心存满这些的时候,即使有各种事件会刺激到我们,但是我们会回应更多的理解和宽容。而那些来咨询的求助者,正是因为他们的内心缺失了这些东西,那些东西也正是他们极力想要抓住却是靠自己的力量怎么都抓不到的人们;至于如何缺失的?前面讲的关于心理冲突的过程和演变及个体差异的部分已经提供了答案。作为身边的人,也需要对他们持有一种宽容和抱持,不要批评和指责,靠着这股支持,加上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就可以更有力量站起来做新的自己。
我们的好生活,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读到这里的朋友,如果觉得有收获,请你转发分享给你的好朋友。分享知识,传递知识,大家一起成长。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