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无忧/文 【原创作品】
林奕含突然的离开,留下了重重疑云。大家对此除了觉得惋惜痛心,还有不少追问质疑,更有许多事发后的冷静思索。
最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性教育问题和孩子的安全问题。到了最后,就是在讨论有关“性”问题方面如何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本文主要说说安全问题。
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休学在家,接受父亲自编教材授课,包括性知识的普及。十八岁之前,几乎不曾单独出门行动过。
一次,郑亚旗出去见网友,郑渊洁就在不远处尾随,他给了儿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默默的看着他和网友谈笑风生不去打扰,却也不允许儿子离开他的视线范围——这是他身为一个父亲不能摆脱的责任和担忧。
对此事郑亚旗笑着调侃说,(因为)父亲是作家——想象力丰富。
燕无忧以为,这实在没有不妥之处。在孩子成年之前,家长任何一次“放手”都带着风险性,任何一次“担忧”都带着可能性。
幼儿(包括留守儿童)遭到性侵一般是在什么时候?
答案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祖父母)忙于某事,大意疏忽的时候。
十六个月大的女娃被熟人(五十多岁卖蛋老头)抱走40分钟,回家后被发现纸尿裤渗血,会阴撕裂需要缝合手术 。
四岁的女童小玉(化名)在自家理发店门口玩耍被熟人(云南大关县干部郭玉驰)抱回家中,理发师妈妈找到孩子时已遭到侵犯。郭玉驰虽然被判刑八年,可是流言蜚语让小玉变得少言寡语,不再和同伴玩耍,时常夜半惊醒,偶尔小便失禁……遭受心理折磨的父母想带她离开这里……请问,小玉的伤痛八年能够恢复吗?
看到这两个孩子的遭遇,大家还会像郑亚旗调侃的那样——说家长只是“想象力丰富”吗?对一个快要成年的男孩,作为父亲的郑渊洁尚且如此上心,真的不知道那些女童的家长在忙什么?
这就引出了安全问题第一条:首先告诉孩子——男女有别。
家长不能允许孩子与男性(包括亲戚,友人)单独相处(包括看护,照管),即使了解对方人品也要慎重。
教育孩子不要随便出入异性的房间,尤其是卧室。特别要注意的是:远离床铺,更不能坐在别人的床上。
家长一定要亲力亲为,了解孩子的一切动向(要十分清楚她经常和谁在一起,喜欢和谁玩),要能够敏感地分辨孩子是在“讲述”还是“试探”,对自己接受不了的言论不要急于否定,以免出现僵局。要和气的询问:这件事,你为什么这么认为?第一时间给孩子打开心结。
一般情况下,家长都会喜欢活泼外向的小孩,也乐于向外人展示孩子的礼貌懂事——“叫叔叔”“叫伯伯”,殊不知天真可爱的小孩对正常心理的熟人而言,就是娇弱的可爱花蕾。对别有用心的“色狼”来说,那张灿烂无邪的笑脸所代表的,就仅仅是可供他“尝鲜”发泄的生殖器,准备“伺机作案”。
房思琪(林奕含小说的主角)也许和诸多小女孩一样,喜欢试探家长的思维和态度,比如试探家长对“性教育”的看法,却很快被家长冷漠的言论噎回去了。
比如房思琪说到一个女生和老师“在一起”——她说话的时候,一定是极其在意母亲对此事的看法的,一个“骚”字,足以看出其母“一棍子打死”的粗暴,和断章取义。
尝试着询问,刺探和沟通的机会,一次次演变成冷漠粗暴的“怼”。试问,一个孩子的绝望是怎么形成的?
之前,房思琪的父母没有普及性知识,也不曾认真细致、观察关心过一个少女的成长,甚至在她频繁被动地“发生”了“性事”之后,还丝毫没有察觉到异样。身为房思琪监护人的父母,如此粗枝大叶,难道不应该惭愧,自责和悔恨吗?
其次,要注意和陌生人保持距离,不论身体还是思想上。尤其不要接受或者食用陌生人的饮料,食物。
还是以花季少女胡伊萱为例。
女孩胡伊萱是某医院的实习护士,因外出办事,在路上偶遇向她“求助”的孕妇谭某某,出于好心,送她回家。
虽然说,“送佛送到西”,对陌生人进行善意帮助无可厚非,可是一直送谭某某到屋里面,是不是有哪里不对?送到家里还不算,而且还毫无防备地喝下陌生人递来的的饮品……胡伊萱不论职业素养还是性格人品,都是没得挑的。
但是,请记住谭某某虽然是孕妇,毕竟还是陌生人。还有,“路上”和“别人家中”都是社会大环境之一,不是在医院,保持基本的底线尤为重要。这个底线指的是“安全底线”和“善良底线”。
不要让“善良”处于险境,不要让“有心人”利用了你的善良。
请恕燕无忧直白——胡伊萱心里(至少在案发之前)没有“警惕性”这个概念,一路和她聊天的朋友也没有。不然,早就在微信中着急的询问,提醒她“注意安全”了。
那么,胡伊萱“天真善良”的根源在哪里呢?要么来自成长环境,要么来自父母教育。更有可能来自那个年龄段的少女心。
生与死只是一线之隔。防患于未然就是家长“尽责”的表现。整个社会在正常情况下,是阳光祥和一片形势大好,可是太阳也有黑子,某些方面的阴暗,必要的防备——身为家长,给孩子授课了没有?
燕无忧以为,郑渊洁——这个只有小学经历的“休学先驱”,不见得是多么成功的家长,但是,论“成功的家庭教育方式”,郑渊洁绝对数一数二。
PS:
无论林奕含事件后续发展如何报道,都请大家支持花季孩子们的安全问题,支持她们举报——欺负侵犯她们的恶人。揪出施暴者,惩处施暴者,才是对受害者最稳妥最实际的安慰和保护。只有这样,其他人才能获得安全的保障。
本文属于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先联系作者燕无忧本人。
图片摘选网络,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