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看到简书平台上有写作者说:“写100万字的次品,不如一篇优品。”
乍看之下,好像很有道理,立志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它的潜台词也很响亮: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可事实上,它包含的认知有:
1.不用写100万字,要写就要出优品。
2.100万字是没有意义的,优品才有意义。
3.写得多一定是次品,写得少才是优品。
4.只有优品有价值,其它都不需要存在。
这种逻辑,跟吃了10个馒头能吃饱,就一天到晚想着只吃第10个馒头一样,目的是试图投机取巧,结果只能徒增笑柄罢了。
再者,谁敢说写了100万字,还就全都是次品?
这简直是侮辱智商了。
在我看来,正是这样的认知令很多人无法开始写作,更无法持续写作。
这种观点,看似自我要求很高,实际操作中往往变成对创造力的有力禁锢:自我要求高不代表自律,很可能只是要面子、低自尊、在意别人评价、完美主义、纠结……
越是刚开始写作的人,越容易有急于求成的心理——
急于被看到,急于10万+;急于通过写作赚钱,急于赚大钱;急于成名,急于火遍全网;急于名利双收,急于登上人生巅峰。
可纵观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李白只有一个,以《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的也只有张若虚一人。况且李白也不敢说自己的诗每篇都是优品/精品,张若虚也很可能不是只写了这一篇诗歌!
真正躬身入局的人,在文字堆里耕耘久了,就知道“小锅是铁打的”,就知道现实情况是:没有数量足够多的产品,哪怕是次品,怎么可能出优品?
好像小时候语文课本上的拓展阅读里,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我们姑且叫它《爱因斯坦的第35个小板凳》吧。
爱因斯坦幼时和小伙伴一起做老师布置的手工作业:用泥巴(当时肯定没有超轻黏土之类干净好用的手工原料)捏一个小板凳,做好后交给老师过目。
爱因斯坦交作业时,老师一看到他的小板凳,就睁大了眼睛(不是惊喜,是惊吓),张大了嘴巴:“这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丑的小板凳吗?”
小伙伴们听到老师这么说,哄堂大笑,齐齐地配合老师。
没料到,爱因斯坦平静地说:“有的,这是我做的第35个小板凳,前面的34个是这样的……”
说着,从书桌里掏出比交给老师那个更歪歪扭扭的一批小板凳来。
这下,教室里迅速安静下来。
现在想来,这份“安静”简直意味深长啊!
话说爱因斯坦尚且需要做35个小板凳才能交作业,一般人凭什么认为自己不用写100万字,就可以出起码一篇优品呢?
在这一点上,我特别赞同美国悬疑小说作家丹·布朗的说法。
丹·布朗说:“瓶颈期的解决方法,就是继续写作。写一些没那么好的作品,反正永远不会有人读到它。但写作的过程会让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作品。我每写成1页,都是已经删掉了10页的成果。”
有人会问,丹·布朗是谁?
我要说他的代表作是《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可能很多人就知道他的功力和江湖地位了。
如果一个字都不写,就期待着所谓的“优品”横空出世,无疑是痴人说梦。这种情形连瓶颈期都不会有,因为一直在瓶底蹲着呢,到不了瓶子的“颈”部。
所以,在写作的路上,无论萌新还是资深,公认的都只有一个最佳途径:写,持续不断地写。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写,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