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唐朝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建安十七年(212),孙权依清凉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头城,此城北缘长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统治者都视之为重地,以至后人常把它当作南京的代称,到唐代已经荒废。在南京建都的六朝国祚都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刘禹锡写作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关于南京的诗和故事就太多了,不一而足。
单说说杜牧的《夜泊秦淮》、刘禹锡的《乌衣巷》还有这首同样是诗豪刘禹锡的《石头城》以及王安石的《金陵怀古》等,就足够封神!
而这里为什么能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和生命力呢?
始于楚王再次的开凿建成经营,更胜于东吴孙权的建都经营……
秣陵、建康、江宁、南京、天京、金陵……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如同在这里风云更迭的六朝历史一样诗意的浪漫又诗意的悲哀……
过客匆匆。
更不必提朱元璋的隆兴之地,太平天国的辉煌建都,以及后来民国政府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先行,还有毛主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里的历史典故和王朝更迭的历史教训都一次次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和事实,那就是小到一个人,上到一个国家都必须唯有“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奋斗”……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驻马坡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以东、蛇山经西之虎踞关处,即今清凉山公园东大门内。1984年在公园的北山坡,镶嵌由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书写的"驻马坡"石刻,每字高1.5米、宽1米,红漆涂刷,点缀在万绿丛中。
在清凉山西麓仍可见当年石头城城基的天然石壁,而在清凉山附近,还有"龙蟠里"和"虎踞关"之名。当历史穿越千年之后,依然可以通过这些浸透沧桑的地名,品味逝去的峥嵘岁月。
相传公元208年,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抗魏大计,两人曾联辔石头山、蛇山一带观察山川地势。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载,当时诸葛亮为这得天独厚的险峻地势所震撼,由衷发出"钟阜[fù ]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的感叹。金陵有以钟山为首的山脉像龙一般盘绕在东,又有以石头山(今清凉山)为终的山岭似猛虎雄踞在西,是理想的政治军事中心。
刘备在前往京口(今镇江)途中,曾留宿金陵,他洞察到这座城邑必将在未来历史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于是他到京口后力劝孙权将都城迁到南京。
公元211年,东吴迁都秣陵,第二年改称"建业",意在这里建帝王功业。不久,又在楚国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作为吴国的水军要地。
相对于中原建立的具有正统权威意义的王朝而言,江南出现了第一个帝王都,孙权也成为金陵第一帝。这是对传统中原中心论的挑战,是江南文化登上中国历史大舞台最为坚实的一步。为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后世称诸葛亮、孙权驻马处为"驻马坡",江宁知府赵公任曾在山麓立碑,上刻"诸葛武侯驻马处"。由于年久战乱,此碑已无法寻觅。
宋·叶辉
坡下石头城最险,屯兵正自不消多。
山川之险可以拒守,而将帅用心可以经营,匹夫不可多其志也!
而真正的经营,最大的政治还在于民心的向背,这才是基业的根本。
石头城已经由于长江改道不再从此经过而失去了其军事价值。并且随着孙皓的“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在三家归晋的大趋势下,司马氏用油船火烧把孙皓的拦江铁索都烧断了,而最终迫使孙皓投降……
历史的烟尘风起云涌,而诸葛亮和孙权在赤壁之战前的驻足谋划,指点江山,那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英雄人物!
而当时诸葛亮为这得天独厚的险峻地势所震撼,由衷发出"钟阜[fù ]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的感叹。
从清凉门可以上到清凉山,还有清凉寺,山不高。让我想起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千古名句。
这里有驻马坡,有诸葛亮的武侯祠。
沿路都是锻炼散步的南京人,还有大爷精致的笼子里盛装着的不断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不知名的鸟……
——力 2023年1月13日 壬寅年腊月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