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的奶奶和我的舅爷(奶奶的弟弟)通视频电话,讲到了我五年级小表叔(舅爷的儿子,在我们那我应该叫表叔),说他天天打游戏,不务正业。
包括我电话那头回老家的爸爸,也在当众批评他。
我没参合这事,但是我躺枪了。
“我们家的那个,天天在书桌前坐着。一个学期下来,不是看书就是刷题,从来不玩手机,可用功了。”奶奶傲气十足略显骄傲的说道。
虽是在“夸”我,但我还是不禁愣了一下。在我的记忆里,家里老一辈的给我塑造的似乎都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霸形象。
其实说白了,我不是什么学霸。我也喜欢玩手机,也会玩手游,也看各种各样的杂书(例如占卜、风水、集邮和宗教之类的)。同时我也很健谈,与同学在晚自习谈天说地乐此不疲,喜欢和朋友聚餐,且理科不太好,偏科。
但是奶奶貌似一直希望,或者在她的“幻想”中,我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霸”。
记得小学时有一年回家的饭桌上,奶奶抓起我的手。
“我们家这这个啊,数学考了97呢,语文考了满分,厉害不?”她自信的对大家说道。“看看,多好学,天天就知道学习,其他的什么都不干。”我略显尴尬的笑了笑,饭桌上比我小的家里的学生都阴沉了半张脸。
他们在饭局上肆意的比较着。我借这上厕所的名义出去买了饮料,回来后带着几个小朋友走出了门外,安抚好他们的情绪。而屋子里的家长们还在高谈阔论,更加肆意的比较。似乎成绩在他们心中是一个碾压一切的存在。成绩好则处处好,成绩差则处处差。我甚至觉得在他们眼中,成绩是唯一的量化孩子的标准
后来上了初中,我的数学严重下滑。其实以前的97也不过是偶尔的发挥超长,并不是我本身是一个学霸。那一年的家庭群,很多人问我的成绩,当我说我的总分是个b(学校排名,前百分之五十都是b),数学有时候才六七十的时候,很多亲戚都不相信。
“啊?她的数学以前不是很好吗?不是学霸吗?怎么总分才b?数学那么差?退步了?什么原因?……”一连串的问号。
我关掉了微信,走出门。出门前仿佛还看到奶奶的一瞟。我想那时候也只有我妈妈知道这是为什么了。初中刚开始的不适应和压力都是巨大的。而家庭群的质问则让人更加喘不过气。
这也许就是他们塑造的“人设”的结果。细想这么多年,每次看到我看课外书,奶奶都会问我在看什么,和学习有没有关系,会不会影响成绩。我心平气和的解释,她却一次次问。舅爷以为我的数学很好,从小就经常拿着题来考我,殊不知我的数学成绩是所有学科中最差的,就算考到了高分那一个学期也是吃力至极。每次我躺在床上玩手机,奶奶都会一遍遍的问:“你作业写完了吗?真写完了?学习都学完了?确定?”,仿佛我是一个不懂自己学习的人。我知道,她是关心我,但是我也打心底的排斥他人给我塑造人设。
再看看周围亲戚家的孩子。犯了错,整个家庭都能知道,伴随的可能是半辈子的谴责。在饭局上,黑历史可以随随便便的被说出来让众人或是哄堂大笑,或者千夫所指。稍微有一点“人社崩塌”,就要被指责的一无是处。犯了错,或者本无错但违背了家长的意愿,就要被所有人所指责。
大家庭的联络和关系当然是好的。
这是这种“千夫所指”和“人设塑造”,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