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1.余华 《文城》
一个民国小镇的动乱,和一个抱着孩子千里寻妻的乡绅的故事。余华换了细腻的叙述风格后,反而让我觉得不太适应了。也许这本书是好的,但是它一定不是适合我的。好可惜,看完全书以后最让我挂念的居然是三块蓝白头巾的去向,和没有结局的林百家。
2.叶广芩 《逍遥津》
叶广芩写出来的文章,每一篇都有种“我是不是看过”的错觉,但是又不介意再多看几遍,有滋有味。她用笔勾勒出的是一个文字版的大宅门,是老北京近百年的众生相,以及家族中相连的血脉和情感。这本书以折子戏名作为章节名,满满的京味儿,读来令人生趣。
3.[日] 三浦紫苑 《哪啊哪啊神去村》
一个日式“哈库那马塔塔”的故事,一个废柴在神去村最终也没成为英雄的平淡回忆。总体来说不算难读,但是在三浦紫苑的小说里,这本应该是我比较不喜欢的了。
4.[日]古内一绘 《二十三点的深夜咖啡店》
白天的精品衣店,在暮色降临后会变成温馨典雅的咖啡屋,一手精妙厨艺的变装皇后老板,用食物的香味带给社畜、特殊学生、身心俱疲的中年教师和皮包公司职员以安慰。这是一个异装癖的深夜食堂的故事,这是一个水泥森林里的童话。没什么深刻哲理的一本治愈系小说,适合打发时间看,看完了也就看完了,不用想太多。
5.[日] 小川糸 《狮子之家的点心日》
当人生已经不可避免地知道终期,怎样平和地迎接死亡?在遥远的地方啊,有一个狮子之家。在这里,不同境遇的人们聚在一起,吃着点心,享受着人生最后一段珍贵的回忆,用点心和爱去温暖即将离去的灵魂。“无论何时,最重要的事情永远是活在当下。好好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周遭的事物,用眼睛去看、去体会,用手去触摸,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品尝。“
6.梦娃 《宫墙柳》
应知乎问题,反套路而行的宫斗文,妃嫔们齐心协力不爱君王,一心发展业余爱好,把宫廷过成了和睦的女生宿舍。总体来说,有剧情,有虐,有爱,不值得特地去看,但不妨碍在一个无聊的下午走进书店,翻开这本书把时间过得趣味横生。
7.鲁迅 《呐喊》
因为看了鲁迅的传记,所以很想把《呐喊》和《彷徨》重新看一看。看了以后,发现有些东西的确懂了,有些东西不懂还是不懂。
8.鲁迅 《彷徨》
我始终是喜欢《彷徨》多过《呐喊》的,这本书从小到大也反复看了好多遍。几十年后重看,感悟颇多,当年好喜欢的《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篇,带着背景进去重看,令人更加心碎。
9.何袜皮 《没药花园 : 十五个绝对真实的案件》
一本只适合在公众号里随便翻翻,连电子书都没有必要出的书籍。
10.雷米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画像》《暗河》《教化场》《城市之光》
隔几年无聊想看不动脑子的书的时候,就会翻开的一本。除了《画像》以外,其他的都不太好看。随着看的推理小说越来越多,好像《画像》也没太多感觉了,大几率以后不会再看。
散文随笔
11.刮刮油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你养育孩子是为了什么?
你希望他今后变成什么样的人?
你正在做的事情和正在说的话是否是客观正确的?
你以为的好是否是真的好?
你在做出判断时足够了解他吗?
你是否真的认为,他努力取悦你对他的成长更有帮助?
刮刮油的育儿日志我很喜欢,所以看到出了书,也是第一时间就过去围观。说起来,无非就是育儿路上每个家庭里都会发生的琐事——孩子突然发脾气、犯拧;自己的喜好和孩子南辕北辙;教作业的时候教到崩溃;大道理教育儿女的时候,祖辈跟着拆台等等。但是就是这样寻常的琐事场景里,大人和孩子如何交流,当时大人如何选择,事后进行怎样的反思,却是魔方一样多变的谜。这本不太适合当做育儿百科全书看,但是很适合在浮躁的过程中翻开它,在一个个小段子里,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掩卷沉思。
12.张佳玮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
开头有几篇真的是让我觉得可以念给学生听的那种好,可以反复看的那种隽永。但是这本书总体来说比较无趣,可惜了。
专业书
13.郑英 《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
郑英老师的三本书中,这本应该算是普适性最高,也最干货的一本了。从“课堂”和“教师”两个环节去演绎了当下老师们课堂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又结合自己的教育案例进行了示范。公开课的“伪生成”、“伪合作”、“伪主体”等问题,一针见血,直指病症,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课堂。不过,究竟该如何让课堂有声有色,也不是这一本书所能指导的,还是需要自己日常的积累,方能厚积薄发。
14.维尼老师 《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 : 和孩子一同幸福成长的心理魔法》
一本适合缓解家长焦虑的书。
其实对于这样的“顺应”的理念,我总是不太理解。在城中村学校工作的我,经常接触各种由于父母不懂教养、过分放纵环境下长成的孩子,从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的更多不是“顺应”的好处,而是“姑息”的后果。为此,我还特地去请教了我很信服的王玄老师,聊天过后,总体感悟就是,亲子教育中,你固然得学一些“教育”理论,但更要在亲子关系中摸索经验,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方式。而我认为,万千种理论总归需要一个基础:你首先要舍得花心思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
所以,一种米养百种人,一种教养方式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孩子,话怎么说,事怎么做,方案怎么定,这些大概都只能在实践中去确定。“顺应”孩子,需要的是家长付出更多的精力,更高的知识层面,更有耐心地引导,而不是简单的“撒手不管”,因为船到桥头未必自然直,可能不到桥头就翻。
15.[美] 卡伦·霍妮 《我们内心的冲突》
一本逼着自己看,但是没看懂的书。面对自己半懂不懂的心理学知识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和身边所有人都有病。所以还是不看为好。
16.张文鹤 《张文鹤护肤指南》
很短很短的一本书。跟着书去淘宝买了尿素霜给我妈擦手,的确有效果。冲着这个原因,给他多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