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缺乏症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和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尤其是婴幼儿和育龄妇女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
贫血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小儿免疫力下降、反复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贫血被列为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止的疾病之一。
1.贫血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儿童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大多起病缓慢、隐匿,开始往往不为家长所注意。
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和手掌最为明显;常有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
造血系统表现:
肝、脾和淋巴结经常轻度肿大。
非造血系统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食欲缺乏,少数患儿会有异食癖,呕吐、腹泻,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胃酸分泌降低自己小肠黏膜功能紊乱等。
(2)神经精神变化:贫血不严重时,出现烦躁不安,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慢。
(3)心血管系统症状:当贫血严重时,会出现心脏扩大和杂音,重者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4)其它:因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缺铁性贫血患儿较易发生感染;可因上皮组织异常出现反甲。
2.原因。
体内存储铁不足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铁,足月新生儿体内的铁储备足够其出生后4-6个月的生理需要,而早产儿、多肽儿容易发生铁缺乏。
饮食铁摄入不足
这是儿童发生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
动物性食物中的血红素铁易吸收,且不受食物组成和胃酸的影响。植物性食物中的铁消化吸收率低。
出生4-6个月后的的婴幼儿体内铁储备减少甚至耗竭,此时一定要添加含铁的辅食,预防缺铁性贫血。
吸收障碍
消化系统疾病可影响铁的吸收。
生长发育因素
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随着体重的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较快,机体对血的需要量增加,如果不能及时从膳食中摄取,则容易发生缺铁。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对铁的需要量增加;女性在月经来潮后,由于经血的损失等等,如果饮食供应不足,则都会引发铁缺乏。
失血
长期慢性失血见于消化性溃疡、血管瘤等疾病。急性失血见于外伤、鼻出血等。
以上病因可以单独存在,也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存在而导致的缺铁。
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均是可以预防的,应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使家长认识到铁缺乏对小儿健康的危害,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做好预防工作。
加强孕期营养教育
孕妇在孕期注意合理膳食,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同时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促进铁的吸收。
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是最能满足婴儿营养需要的食物,母乳中的铁生物利用率高,建议足月新生儿6月龄前纯母乳喂养。
做好喂养指导
正确喂养,保证小儿摄入足量的铁非常重要。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
早产儿喂养指导
对于早产儿,尤其是体重非常低的早产儿,宜出生后两个月左右开始给予铁剂预防,同时补充VC和B族维生素,促进铁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