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是《10x Is Easier Than 2x》,这是一本英文书,它对于增长提出了一个崭新观点:10倍速增长比2倍速增长更容易,两者之间差的不是5倍速,而是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本书作者有两位,分别是本杰明·哈迪,一位商业和个人成长领域的畅销书作家,以及丹·苏利文,一位商业教练。他们写作这本书时,访谈了几十位创业者,系统研究了商业、心理学,得出了上面的结论。
1.听书笔记
01)从思考路径上,2倍速增长本质要求是堆量,它只能带来线性增长;而10倍速增长本质要求改变思维方式,它会带来跃进式的增长。
10倍增长模式,打破因循过往的行事风格,重新选择能带来更高增长的做事的方向和路径,识别出那个更容易达成目标的关键动作,让同样的努力,发挥更大的功效。
02)2倍速增长思维会让你的选择更多,从而让你眼花缭乱,而10倍增长思维则会让你的选择更少,从而带来聚焦。
从增长的动力上看,2倍增长思维的动力是惯性,10倍增长思维的动力是目标。以10倍增长为目标,会倒逼你筛选选项,让你分辨出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应该做的。
03)获得10倍的成果并不意味着你创造的事物必须比他人优秀10倍,而是只需要在关键要务的品质上提高两三成,就够了。这就是增长的杠杆效应。在关键要务上优秀一点,就能获得数倍于它的成绩。
04)即使你想要达到2倍、3倍的增长,最好的方法也是设定10倍的目标。因为它会彻底改变看问题的态度、角度和行事方式,让高倍增长更加容易。
2.听书感想
现实中,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给我们造成一个固有印象:
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明天是今天的翻版,时间是线性的,发展也是线性的。
其实并非如此。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虽然时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是我们自己度过的方式不一样,感知也不一样。
至于发展上,拉长视角去看,会看到状态和速度并非是线性的,有的时候高歌猛进,有的时候寸步难行,有的事情倍速增长,有的事情事倍功半。
事实如此,可我们的固有思维却总是路径依赖,习惯用线性的方式去思考、判断,在不知不觉中误导了自己。
这本书对于增长或者说包含成长在内,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10倍速增长就一定比2倍速增长难吗?非也,而是更简单。
之所以,我们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觉得难,是因为不自觉的陷入了线性思维,采用1+1=2的思路去看现象、想路径,而忽略了高倍速增长的可能。
既然同样是花时间、花精力,为什么要在2倍速的线性模式下做事呢?为什么不能切换到5倍速、10倍速的模式上呢?
从习惯驱动切换到目标驱动,从想要更多切换到聚焦更少,从努力的数量切换到努力的方向,发展模式也会为之一变。
书中的两句话很有启发:
一句是,「把给自行车换铃铛的时间用来造火箭」,同样付出时间和努力,却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与其埋头修修补补,不如抬头看看,能不能从零到一,创造新的可能。
另一句是,「凭一支影片获得五百万观看,比用五十段影片拿下十万观看更加轻而易举」。
虽然有点反直觉,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单纯的数量堆积,并不一定能带来跨越,达成量的质变。
与其分散时间精力,去做10个平庸作品、三流作品,不如聚焦去后竭尽全力去做优质作品、一流作品。
换成最近电影票房现象更为直观,10部10亿票房的电影无法诞生一部100亿票房影片,2部50亿票房的电影不会带出一部100亿票房的影片。
有的导演,勤奋高产,很快就能拍一部电影,但是在票房上提升得并不快,而有的导演并不高产,反而出手就是爆款,打破了票房纪录。
饺子导演至今只有两部电影作品,一部《哪吒1:魔童降世》,迈过50亿票房大关,一部《哪吒2:魔童闹海》,冲破100亿票房天花板,成为中国影视第一,现在已经在刷全球票房榜。
如果饺子导演只是图赚钱、图轻松,这几年时间也能出几部纯商业作品,但是票房和口碑就不会那么好。
他反而是选择了难走的一条路,五年磨一剑,不仅超越了前作,打破续作不佳的惯例,还创造了中国影史纪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就是10倍速比2倍速更容易的现实案例,一个经典案例。
与其习惯做1+1,不如努力去1×10。
毕竟,老话说得好,「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目标不一样,动力和结果自然不同。
满足于保住2倍速,可能只会原地踏步,追求10倍速,即便没有达成,可能也会带来4倍速、6倍速、8倍速的增长。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转发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