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文公章句下3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6.4)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章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人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漫,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通译】

   彭更问道:“跟在身后的车几十辆,跟随的人几百个,从这个诸侯国吃到那个诸侯国,不是太过分了吗?”

   孟子说:“如果不正当,就是一篮子饭也不能够接受;如果正当,就是像舜那样接受了尧的天下也不过分。——你说的过分吗?”

   彭更说:“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觉得,读书人不劳动而白吃饭,是不对的。”

   孟子说:“你如果不互通有无,交换各行各业的产品,用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就会使农民有多余的粮食没人吃,妇女有多余的布没人穿。你如果互通有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得到吃的。比如说这里有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读书人研究学问,其动机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孟子说:“你为什么以他们的动机来看问题呢?只要他们对你有功绩,应该给他们吃的,那就给他们吃的罢了。况且,你是论动机给他们吃的呢?还是论功绩给他们吃的呢?”

   彭更说:“论动机。”

   孟子说:“比如这里有一个人,把屋瓦打碎,在新刷好的墙壁上乱画,但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弄到吃的,你给他吃的吗?”

   彭更说:“不。”

   孟子说:“那么,你不是论动机,而是论功绩的了。”

【学究】

      孟子和学生彭更对于传播学术者是否给以吃饭的问题上展开了讨论。彭更的立足点在动机上,孟子的立足点在功绩上,这是一个没有达成共识的目标,讨论起来必定不会达成共识,更不用说共创了。

      劳动产生价值,学术传播也是劳动,所以孟子以为这就是价值;彭更没有看到学术传播的价值,所以认为学术没有价值。这里在现在社会来看一目了然,那就是孟子说的是第三产业,彭更说的是第一产业,立足点不同而已。

      当然很多借着学术的名义骗吃骗喝的大有人在,这就要看其本质给对方带来的价值如何了,这一点孟子恰恰锁定得恰到好处。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