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之:出也,原意为从此处出发,在这章中,“之”作为代词,当“它”讲。这里的“它”指的是学习。
者:别事词也。就是区别事物的词。象形字,原意为一种树名,即楮(chu)树,后被假借为助词后,表示树木时,加上“木”字,变成“楮”。
“者”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者”的词组,这种词语意为“……的人”,如“贤者”,“智者,”“行者”等。
“者”字用在表时间的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如《礼记》中的“昔者,吾舅死于虎。”
好:美也。会意字,甲骨文似一个半跪着的女子,抱着一个婴儿。“好”的原意是指女子貌美,如“面容姣好”。由貌美延伸为“美”,“善”。如“花好月圆”。也引申为“交好”,“友好”。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
“好”读第四声时,表示喜欢,爱好。如“上天有好生之德。”“好”也有“爱”的意思,如《论语》中有:“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就是只有仁者懂得爱人、恨人。
全文理解为:孔子说:“对于学习,懂得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孔子用递进式的排比句来说明学习一定要乐在其中,为了学习而学习,最终会厌倦,甚至放弃,无法达到学习的目的。如何才能乐在其中呢?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老师和家长多引导,激发学生潜能。
乐于学习的左思
西汉时期的今山东淄博有个书香人家生下一个男孩,姓左,名思,字太冲。其祖先是齐国王族中的左公子,所以其家族以“左”为姓。左思家族世代学习儒学,父亲左雍学识渊博。左思小时候学习钟,琴等乐器,但都没有坚持下来,其父左雍为了刺激左思,故意当着左思的面跟朋友们说:“思儿学习不如我小时候。”左思受到刺激,开始发愤读书。
左思相貌难看,不善言辞,不喜欢与人交往,有空就呆在家里读书,乐在其中,他不但读儒家经典,还学习道家,阴阳家的书籍,所以成年后的左思不但文章词藻壮丽,还擅长道家的阴阳术,左思写《齐都赋》,一年乃成,他准备写《三都赋》时,恰逢妹妹左棻被召进宫里,左思全家搬到了京城洛阳,
移居洛阳后,左思立马去拜访著作郎张载(西汉文学家,今河北安平人,和其兄弟张亢,张协并称“三张”),向他了解蜀都四川的情况,并构思十年,在家门口,庭院中,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和纸,偶尔想出一句,马上就记录下来。左思自己认为见识不广,主动要求担任秘书郎一职,旁人不解,因为这个职位比较低微,俸禄少,其实他的目的就是能多读书,因为秘书郎就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在里面可以读到大量书籍,文献,史料。
《三都赋》写成后,没有得到时人重视,左思很有信心地认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今陕西咸阳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张衡(今河南洛阳人,东汉文学家,地理学家,发明家,科学家)逊色,于是他找到了当时名望很高的皇甫谧(今甘肃灵台县人,西晋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看了后,赞口不绝,并为它作了序。另外,张载,刘逵(文学家,今山东济南市人)为其作了注释,还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之人太多,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三都赋》,比拟诸家,或运用词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都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不能详知赋中蕴含的深远意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赋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司空张华(今河北省固安县人,张良之后,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见到此赋后也感慨万分,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洛阳纸贵”的成语由此而来。
《三都赋》里的“三都”指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国家的都城。“赋”是一种文体,以文采华丽,对仗工整为特点。左思的《三都赋》完稿之前已经名声在外,著名文学家陆机(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听说后,也想写《三都赋》,他在写给他弟弟陆云的信中写道:“这里有个粗鄙之人,想写《三都赋》,等他写成之后,我将用它来封盖酒瓮呢。”等他写成后,陆机看了不得不服,认为自己无法超越左思,所以就搁笔不写了。
成名后的左思跟文学家潘安(今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人,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文学家,政治家)并称为“潘左”。一美一丑,文采超群,成为当时的美谈。
晚年的左思曾被贾谧(西晋女政治家贾南风之侄子,其文采可与西汉的贾谊媲美)聘请主讲《汉书》,贾谧后来和贾南风合谋陷害太子,在“八王之乱”后被诛杀,左思从此退居家中,闭门不出,一心扑在典籍上,后因战乱迁居翼州,几年后因病去世。
左思从一个不爱学习的顽童变成一个十分好学的文学家,他父亲对他的激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