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
好久没有更新《思考,快与慢》的读后感了,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最近都没看hhhhhh。前段时间因为工作方面的问题感到了些许迷茫,过得也算是浑噩,最近终于想通了一些,也开始为找工作重新学习。想想也很久没有看书了,就翻开了《思考,快与慢》继续领略老丹的风骚。《思》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时至今日我也只看完了前两个部分,收获颇丰。今天主要是用《伤仲永》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来分享一下关于预测的一些看法。
今天不聊仲永
既然题目说了另一个角度,那我们就不聊故事的主角,而聊一聊我们这些读故事的人。
众所周知,《伤仲永》这个警世故事说的是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因为各种原因长大后沦为常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警世”,就是因为仲永最后的结局不符合我们对他未来成就的期望。试想一下如果仲永的人生是从“神童”到“才子”再到“大官”,最后“流芳万世”。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说这个故事让我们这些看故事的人觉得“不应该”,才令故事拥有了教育的意义。
那么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身为“神童”的仲永,未来就真的顺理成章获得大成就吗?转换一下问题——小时候的表现和未来的成就之间的关系真的这么紧密吗?我看未必!
“哇!你家女儿这么小就参加合唱团,长大一定做歌手!”
“哎呀~你儿子也不差啊,考上重点大学,以后肯定年薪百万!”
这些唠嗑对话是不是觉得非常熟悉?乍这么一听,好像是这么回事,但是如果过了二三十年之后看这两个儿女的生活,结果大多不如人们所想。
直觉性预测
这种预测被老丹成为直觉性预测。这种预测是由我们的系统1(不知道什么是系统1的读者可以看我的置顶文章)根据得到的证据、根据直觉得出的。这个过程既不费力,也不费时间。但直觉性预测往往伴随着偏见。
因为系统1的特性,导致了直觉性预测会夸大了证据的作用。比如“仲永小时候表现出色”这个证据在直觉性预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然比实际的作用大),以至于我们都认为仲永长大之后一定会有所成就。
人们会将预测替换成对证据的估测。这么理解这句话呢?比如在一次期末考试之后询问一位数学老师:“你觉得你教的这几位学生在下学期数学科的表现会怎么样呢?”这时候这位数学老师大多会根据刚刚出炉的数学期末考成绩来说事。老师会根据以往的成绩简单地转换成学生未来的表现。而这样的结果通常忽视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回归平均值现象。所以说这样的替换会存在偏见。
修正直觉性预测
既然直觉性预测存在偏见(不具有回归性),那么为了让预测更加准确,我们就应该去修正这个预测的结果。在介绍修正的方法前,首先我会给出两条关于仲永的公式:
- 小时候的表现 = 共同因素 + 影响小时候表现的特殊因素
- 长大的成就 = 共同因素 + 影响长大的成就的特殊因素
共同因素是指会同时影响着两个属性的因素,比如:智商、身体状况等。而特殊因素则是只影响其中一个属性的因素,比如父母对仲永学习的逼迫程度只会影响小时候的表现;而父亲四处带仲永去炫耀则只影响长大的成就。
也就是说,证据与预测之间的关联,其实就是同时影响两个属性的共同因素。但这些共同因素占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共同因素占的比例很大的时候,就证明证据与预测之间的相关度很强,这时候根据证据得出的直觉性预测则相对准确。反之则可能会非常不准确(仲永便是如此的例子)。
说到这里,修正直觉性预测的方法也呼之欲出了,就是根据证据和预测之间的相关度对直觉性预测进行调整。《思》中也写到了修正的四个步骤:
- 首先估算出预测值的客观平均值。(也就是仲永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平均成就)
- 然后根据证据作出直觉性预测。
- 考虑证据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关度。(相关度取值从0~1)
- 如果相关度未0.3,则最终预测值 = 直觉预测值 ± (客观平均值 X 0.3)。(如果证据是积极的则使用减法,消极的则使用加法)
最重要的就是步骤4,步骤4的目的是在直觉性预测的基础上,让最终预测结果更具有回归性。虽然这样得出的预测结果依然存在着偏见,但是相比起直觉性预测更加准确。
什么时候要修正
对直觉性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是系统2的任务,且该任务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所以只有在风险很高而你又特别渴望避免犯错误时,这种修正才显得值得。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所有的预测都进行修正的话,我们活得也太累了。想象一下你跟邻居攀谈的时候,还得去思考邻居儿子考上重点大学和以后年薪百万之间的相关度,或者考虑现在一个女生能成为歌手的平均可能性是多少的话,这唠嗑还怎么磕下去啊……
但是当你要选择理财产品或者决定进入股票市场的时候,就应该学会对直觉性预测进行修正!
说在后面
《思》这本书真的非常好,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的思想和现象都能够用学术去解释,也提供了很多让人们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