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发现自己生病了——
而且是一种奇怪的、严重的、无可救药的大病——
最近,他总是闷闷不乐,情绪非常低迷,人也十分易怒。
最要紧的是,自己越来越讨厌那个和自己共同生活的女人。她本是自己的爱人,如今,却是自己最不愿看到的人。
夜里睡觉时,小康常在睡梦中莫名地憋气,甚至会在濒临窒息时骤醒。
最可怕的是,自己无法控制自己,也无法接受自己——委屈、厌世、愤怒,这些还不打紧,但是,小康实在无法接受自己的暴力,更无法面对自己的暴力对象——可怜的儿子。
打骂儿子,是老子的特权。小康经常行使这种“天经地义”的权利,就像当年父亲对自己一样。
30年来,对于父亲的“特权”,小康从来不敢质疑。
直到有一天,小康又一次行使“特权”。他用一根明晃晃地针头,刺向了儿子的小手。看着儿子手掌冒出的小血珠,小康忽然间忘了愤怒,转而揪心地难过起来——自己这是怎么了?!
就是那天晚上,小康发现了自己的病。他知道,自己真的是病了,而且必须马上想办法治疗自己。
小康家中有企业,条件优渥。父亲是企业的领导,同时也是家里不容置疑的权威。
小时候,父亲工作忙,小康随母亲一起生活在姥姥家。逢年过节时,小康才会“有幸”见一次父亲。
七岁时,母亲带着小康,一起搬进了父亲的房子。一家人,终于齐齐整整地生活在了一起。
父亲仍旧忙得紧,偶尔在家休息,也无法完全松懈下来。这个疲惫奔命了半辈子的男人,多年领兵待阵,习惯了紧绷着自己。管教儿子,更如同指挥作战一般雷霆万钧,“家法”严厉,更甚“军法”无情。
一次,小康淘气,玩鞭炮时把房子点着了,火冒三丈的父亲,二话不说就把他揍了个半死。
小康不是没想过,反抗父亲的“暴政”。只是,父亲严厉粗暴,又有“特权”在握,生活中事无巨细,自己的一切都牢牢地掌控在他手中。无奈,小康根本无从反抗。
就好比当下,车子、房子都是父亲给的,就连家里的装潢、车内的小配饰,都是父亲的手笔。
还有那个被称为“妻子”的女人,自己早已不想面对她。但是父亲碍于自己的情面,已经对他下了死命令——不许离婚!
小康深知道,父亲是位“不容置疑”的父亲。那个厚重的男人,沉实的大拳头抡起来,就如泰山压顶一般,一击就能夯晕小小的自己。
咄咄逼人的父亲。
毫无存在感的母亲。
无法直视的爱人。
家庭的气氛怪诞极了,每天剑拔弩张一样。共同生活起来,小康实在无法与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任何温暖的交集。
好在,还有一个小小的儿子。
他一直都很服从自己,默默接受自己从父亲那里承袭的所有“特权”。
控制、监管、打骂,以致吹毛求疵。小小的儿子,每天像只小老鼠一样, 灰溜溜地臣服于自己的“虎威”。
那天,看着儿子被针扎出血的小手,和那双四处躲避地惊恐的眼睛,小康的心,忽然被揪了起来。
一直以来,他愤怒、压抑、委屈、恐惧。一看到自己的父亲,就感觉阴云密布在头顶。
而现在儿子看向自己的眼神,和自己看到父亲时竟如出一辙。
那天夜里,小康缴械了,他向自己内心的声音屈服了——不管自己是否承认,自己都已经变成“父亲”,那个自己最不想成为的“父亲”。
“我最不想这样!”
“可我偏偏就是这样!”
“为什么我会是这样?!”
小康的病,几乎令他绝望。后来,他不得已北上求医,在一家大医院的诊室里,小康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
在病友的推荐下,小康几经辗转,来到了我们的性格完善中心。
第一次见小康时,眼前这位30岁的南方男人,神情好像一团化不开的迷云。陪他同来的父亲和妻子,看人时眼神躲闪,各自心事万千,想要说些什么却欲言又止,似乎不知从何说起。
做身心状态评估的过程中,我们和小康一起梳理了他的成长经历。制定疗愈方案时,小康急切地要求;务必先解决自己与儿子之间的冲突。
从小康迫切的眼睛里,我们能够读出他内心,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失望。而那些从父亲身上承袭的“特权”,就是令他痛苦的根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想要破冰小康的心理障碍,必须细致地发掘病源,归解病因,在解除源头阀门的基础上,进行障碍扫除。
“双向情感障碍”疗愈方案第一阶段:觉察与清理。
小康对于成为“父亲”这件事,内心也十分震惊。疗愈的过程中,我们和小康一起,仔细觉察并厘清了他与儿子冲突的细节。针对引起他情绪爆发的原点,通过方雅老师独创的身心统合疗法,逐一对此进行内向清理。
之后,小康的情绪管理能力明显改善,对儿子的态度也逐步好转。
方案第二阶段:解析与重建
在回溯儿子成长经历时,我们了解到,孩子是小康与前妻所生,从小就经历了家庭的破碎,存在很多心理创伤。
对孩子的成长环境进行深入解析后,我们引导小康尝试着去理解儿子的行为和情绪。在他对儿子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后,内心也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更深的包容。
方雅老师鼓励小康,从现在开始学习新的沟通方式,改变过去看待儿子的角度和方式,重建自己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一段时间后,小康惊喜地发现,原本与自己被动相处的孩子,开始变得主动起来。自己的控制少了,孩子的表现反而进步了许多。
方案第三阶段:接纳与完善。
童年创伤不可逆,父亲对小康不当的教养模式,是小康产生“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灶核心。随着我们调理的逐步进行,小康渐渐摆脱了刚来时的抑郁和愤怒,开始慢慢接纳“暴政”之外的为父苦心。
另外,在生活中,小康开始跟朋友聚会、出游。并试着主动觉察自己的情绪与精神状态,通过外在方式放松、调整自己。在接纳“部分”父亲的同时,也开始学着接纳“全部”的自己。
最近一次见小康时,他换了新发型,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在一同出游途中,他深深呼出一口气——我已经太久没有这样轻松快乐,而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小康,最终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也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父亲”。我们很欣慰,为一个惨淡的家庭,改写了一个最好的结局。
从事身心统合、性格完善事业11年来,我们看到过无数因为父母过分的控制和管教,而造成的家庭惨剧。
为人父母,通常会觉得委屈、无辜,因为从来没人教会他们如何为人父母,也没有人向他们示范为人父母的标准。他们抱持着对孩子深刻的爱,急切地给予、付出,却总也等不来爱的因果。
为人子女,面对父母的“特权”,往往会较劲、抗争、驳斥,甚至不惜伤害自己报复家长。但是,他们用尽内心的愤怒,却永远无法体味报复的快感。
事实上,家庭教育不只是一份以爱为名的“特权”,更是一条需要时刻反思的自教长路。当父母能够放下自身固有的观念,而去尊重、聆听孩子的意愿,亲子关系才有可能走进健康的土壤。
而作为孩子,不堪“特权”负荷时,也不应该武断地将父母视为对立方。当自己的生命没能得到完全尊重时,要学会自我尊重,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作为被动的一方,我们应该积极的寻求帮助,努力地疗愈自己,不让自身的的悲剧继续蔓延。
对不起!第一次做人家的父母,没能做得那么好,请原谅。
谢谢你!虽然没能全然理解你的爱,但是,我们还是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