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身就是烙煎饼
触底反弹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转机,发生在最绝望的时候。
当我收拾残局准备落荒而逃时,有三个同事,希望我留下来继续坚持。坚持?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心生寒意,打不起一点精神。人生就像一场戏,只有一次预演的机会。
然而,翻身是烙煎饼,一面烙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翻过来了。
记得当时他们重点表示我的品性可以成事,当然,这也许纯粹是鼓励,如果我真的能成事也不至于此。但是我经不住他们的围攻,经过一天时间讨论和半夜辗转反侧,最后我决定,再试一试,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南北猎头”。
既然决定要做,先得有个小目标。多年的企划经验其实对我业务还是很有帮助的。那时,我们就下了一个生猛的决心:把方太作为第一个定向客户。
定向客户,对。第一个就是方太。
说干就干,光脚不怕穿鞋的,一无所有后我们反而能豁出去了,大不了就像现在这样“裸奔”,就像乐极生悲而又悲极生喜似的,我们的精神反而格外高涨。
空手一搏!事实证明我们成功了。
在七天内,我们和方太确立了合作关系,并且拿到预付款项。
为方太服务,真是受益无穷。我们见证了他们从两三亿到目前百亿规模的企业成长过程,方太的每一个单子都是我学习的土壤。比如,方太对外引进的副总裁都是我们找来的,每一位副总候选人都具备500强跨国企业的高管背景,每一位都是我们从百位候选人中层层筛选披沙拣金挑出来的。
后来我做了一个统计,单是从2003年到2009年这七年时间,我看过的简历数就超过100万份。有时候,我会坐在电脑前一看12小时,直到头晕眼花世界一片模糊。我是个有点自虐狂的人,只有在如此的努力下反而觉得充实。
但是光看简历,用外在条件去匹配企业家与经理人显然不够。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早在2008年前,我们50% 以上客户是外资企业,我发现优秀的外资企业特别注重价值观。实话说,刚开始我不太理解所谓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认为这些东西很抽象。一贯注重实干作风低调的我不喜欢那些“虚浮”的口号,当时个人水平有限,但为了工作,我还是硬着头皮和每位候选人聊“价值观”。
渐渐的,我的理论水平有了提高,既然内在价值观如此重要且不可或缺,我们也照葫芦画瓢,一边学习,一边用在自己企业上。我们南北猎头总共花了六年时间,才整理、提炼出自己的使命和价值观。十年过去了,它被传承下来。我们的使命是:只为智者。价值观是:正直、责任、包容。
我不是一个聪明人,但是做事比较努力。
我的人生信条就是不尚空谈。
也是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事业发展很顺利,2007年,我们获得“最受浙商喜爱的猎头机构”称号;2009年,又获得“中国猎头行业十家最具影响力品牌机构”称号。按南北猎头这样的发展趋势,我想这辈子不仅可以衣食无忧地做下去,还有一点小小的优越感,比方说,经常会有企业家或经理人给我带来烟酒茶叶之类礼品;并且,我们也不只是客户关系,还成了要好的朋友。
二、翻身宛如一对生死冤家
说实话,这个世界“人生而不自由”
从某种角度讲,南北猎头已经算一个成功的企业了。
但是,我却发现了一个很大问题,这个问题曾深深地困扰着我,久久不能解决。奇怪的是,行业中大多数人都习以为常,完全熟视无睹。
是什么问题呢,我举个小例子。
在2008年12月,我猎中的一位候选人,他拿到总经理职位的聘任函,基础年薪是500万。那天晚上,我们喝了一瓶茅台酒庆祝,边喝边聊。快半夜时他突然问我:“伟哥,你觉得我未来的路在哪里?”
这个话令我有点茫然。虽然喝了酒,可他的双眸依然明亮,他看着我说:“我现在一年赚500万,就是再给我两个500万我又怎样呢?一样是个打工的。”
我心想,你的意思是想持有股份、当一名股东?还是觉得人生没有自由?
他接着说:“职场竞争这么激烈,我也可能三个月内被干掉。不过说实话,我真的不在乎自己是否被干掉,只是想找一个理由:让我拼命的驱动力在哪里?我为谁而拼命?就算我没有被干掉,等到我60岁退休了,我该做什么?是解甲归田,还是去老年活动中心玩麻将呢?”
他的话令我有点不解,也没有办法为他解答。我忍不住揣想,你拼命的动力不就是为了赚钱嘛,难道人家500万是可以随便扔给你的?可是,在他的感觉里仿佛钱不是主要问题,钱不是主要问题会是什么问题呢,——自由吗?说实话,这个世界“人生而不自由”,没有谁是真正自由的,没有钱,你就更不自由了。
再举个例子。
一位我们推荐的经理人任公司副总,三年过去了,他的业绩不错,各方面表现也行,在准备谈第二份续签协议时发生了矛盾。
经理人觉得自己的价值完全可以升职,甚至有从职业经理人转向事业经理人的期望,然而老板不是很认可,认为他做的还不够。
这个够不够,到底如何衡量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而且从职业经理人转变为事业经理人,说的不好听就相当于小三扶了正,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关于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文化定位、是否有长期激励,等等,以及许多细节问题,都可能产生分歧难以统一。
在我的邀约下,他们谈了三次,结果无功而返只能放弃。
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钱,仅仅是一纸合约上所能表现的内容,在利益的背后,却有诸多难言的纠葛和复杂的局面。这些年,我见惯了企业家和经理人屡屡不和,最终分道扬镳,为什么企业家和经理人之间不能够做到心心相印?他们就像一对生死冤家,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为了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不停地请教身边的企业家和经理人,但是没有找到答案。
从2008年开始,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三、“良知行书院”狂想曲
认定了的路,我就会走下去
为了解决这个长期以来横亘在企业家和经理人之间的问题,我从头开始摸索。最初,我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企业家朋友。
我们曾一遍又一遍将宁波的品牌大企业进行梳理:从产品的市场定位、经营理念、文化建设、干部团队、产品力、服务能力、市场渠道等等。同时,这些企业家的性格、背景、成长等个人形象也跃然纸上。我们要研究这些成功的企业家背后成功的因素到底在哪里?
后来,我的研究从身边实际人和事转向了书本,从西方管理学著作,再回到我一直没有中断学习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
3年后,应该说,我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
这个发现对我来说有点石破天惊。我一直在惊讶自己怎么突然之间会有这种强烈的信念: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结合,道中有术”。这中间的学问够我一辈子去研究“究竟”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就在身边的朋友进行了尝试。那已经是2011年了。
比如宁波一家服装企业老总,经过多年努力,品牌终于略有起色。四年的沟通,我俩喝过无数酒水,有一天,他兴冲冲跑来告诉我:“老王,我们决定要做一个真正的大企业。现在,请你帮我找一个代表国内水平的政委。”
我相信他的话不是信口开河,四年来明确了一个大志向,不容易呀。
但是,这只是我们倆的互信。他的管理层呢,很可能觉得他所谓的“大志向”不过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他们之间将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取彼此的认同和信任呢?
企业中很多老总也为此苦恼,明明自己是很有干劲的人,感觉是一个人在拼命拉纤,可是中高层呢,不一定凝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也许每一个人的心里还有自己的小算盘。
这样类似的甚至更重要的问题还有许多:比如企业家们如何信任我,以及我们的良知行呢?有时候我甚至在想:用三年乃至更长时间换取一种真正的信任也是值得的。
所以,一直到2013年,一个念头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终于破土了:
我们要做一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院,凝聚认同国学智慧的企业家和经理人。让企业家与经理人心心相映,让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变的更好。
我知道这件事是明知不可为而为。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西方管理一统天下的今天,国人的思想其实早就“西化”或者是“看上去西化”了,尤其出过国留过洋,并且在跨企、500强呆过的中高级人才和经理人,要他们转变原来的跑道轨迹是很难的。虽然也有稻盛和夫等人用传统文化成功治理过企业,但那毕竟是在日本不在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断层一个世纪之久,其土壤和氛围要淡薄的多。
认定了的路,我就会走下去。从2013年到2015年,我不断地完善自己想法,不断地去尝试找合伙人。我知道没有完善的逻辑等于盲干,但有了逻辑,也不一定完全行得通。实践出真知,还得通过实战,逐步调整、完善。
于是我一面做筹划,一面加强自身的修炼。我知道,倘若没有自身的修行做依托和后盾,所谓书院即使建起来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大家观赏一阵,稍有风吹草动就分崩离析了。
是人在做事,非事做人;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这两年,是我饱经煎熬备受折磨的两年,也是时间过得最快的两年。我经历了团队组建的失败,也经历了朋友们的各种不理解,我相信他们都是为了我好,但是我内心对于这件事的执着和狂热,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也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