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铜版画收藏馆》----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史证
----从350 年前的铜版画看约翰·纽霍夫都画了什么?
在17 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试图打破葡萄牙对澳门贸易的垄断地位,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 Joan Maetsuycker (1606-1678)于 1655 年至 1657 年间,率使团从广州前往北京,目的是说服清朝皇帝,在中国南部沿海获得贸易权。
使团于1656年 7 月 18 日抵达北京,聘请德国耶稣会士、天文学家和顺治皇帝的顾问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2-1666)担任翻译,在他的建议下,9 月 24 日使团按中国传统的磕头礼仪拜谒了顺治皇帝,皇帝允许荷兰使团每八年一次访问朝廷,人数不得超过 100 人,但并未讨论或授予任何交易权利。10 月 16 日,使团被要求在两小时内离开北京。1654 年约翰·纽霍夫 Johan Nieuhof(1618-1672)被总督任命为前往北京使团的管家。在 1655 年至 1657 年两年时间里,从广州出发经江西、南京、西安到北京,开启了他人生 2400 公里的中国社会记录之旅,他以真实、自然的形式,记录并画出了沿途所看到的村庄、政府、手工艺品、建筑、风景、动物等,准确地描述了中国的文化特征和风土人情。
约翰·纽霍夫是继马可波罗之后,第一位除用文字描写外,真正用图画描述中国的西方作家,这也使他成为中国文化的权威并成名。西方世界都以他的描述和图画了解中国,许多艺术家和建筑师根据约翰·纽霍夫书中的图画进行设计。
欧洲铜版画收藏馆藏有约翰·纽霍夫原创,由雅各布·范·梅尔斯雕刻的 1670 年荷兰语版本中的五幅铜版画。
1、中国银路牌
已经失传的银路牌,被约翰·纽霍夫如实的画出并记载,从银路牌上可以看出有三个功能:1) 路牌;2) 流通的货币;3 )奖赏品。后两个功能史书好像没有记载。
2、中国礼仪
350 年前,约翰·纽霍夫记录并告诉人们,中国是礼仪之邦。
3、中国帽子
4、中国帽子和衣饰
很多帽子和衣饰的形状,被如实地绘制并记录,在我们的书籍中很难找到这么多的帽子和衣饰。
5、中国兵器
很多兵器我们没有见到过,是不是已经失传了呢?通过馆藏5 幅荷兰的铜版画,我们看到了 350 年前,中国的文化特征被约翰·纽霍夫记载,并在荷兰成书,在欧洲传播。哈尔滨市博物馆中的欧洲铜版画收藏馆向中、外游客展示了中、欧文化交流的史证。
在没有照相术之前,只有铜版画才能将绘画、艺术作品、用图记载的科学和历史进行复制、传播。铜版画对欧洲艺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贡献巨大。
附录一
1640 年 22 岁纽霍夫在阿姆斯特丹市长 Cornelis Jan Witsen(1605-1669)的关照下,前往荷兰西印度公司的巴西。他于1649 年离开巴西,然后加入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雅加达) 居住了几年。自离开家以后,除了1658年和1671年的两次短期回到老家外,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巴西、中国和印度度过。
1672 年在回往印度的途中,他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停了下来, 10 月 8 日,纽霍夫与大副一起前往内陆,寻找当地部落以便与他们交易,并为船员提供安全用水,在听到几声枪声后,船长向岛上派出了第二艘船,等待纽霍夫返回,经过三天的等待,船长假定纽霍夫被谋杀并驶离海岸。根据阿姆斯特丹管理委员会的命令,从好望角派出一艘船来搜索纽霍夫及其同伴,但没有发现任何痕迹。
附录二
1658 年纽霍夫第一次回到家乡,将笔记和图文注释委托给他的弟弟亨德里克,亨德里克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整理。
1665 年荷兰著名出版商、肖像雕刻师雅各布·范·梅尔斯(Jacob van Meurs,1619-1680)出版了第一个法语版本,之后有德语(1666),拉丁语(1668)和英语(1669),荷兰语(1670)等版本。书中有 150 幅描写中国的铜版画插图。
1670 年荷兰语版本的书名为:
Het gezantschap der Neêrlandtsch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aan den grooten
Tartarischen Cham, den tegenwoordigen
keizer van China
附录三
这本书在德国网站上售价12500 欧元。约合人民币10 万元。
作者欧洲铜版画收藏馆馆长哈尔滨市博物馆理事刘汉英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