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率领),开赴华北前线和敌人后方。首战平型关告捷后,毛泽东指挥八路军前方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党中央留下第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在以五台山地区为中心的晋察冀三省边界,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
1937年11月7日,聂荣臻将军率部二千余人,奉命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建立了晋察冀军区。1938年1月建立了晋察冀边区政府,创建了华北第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被党中央誉为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
随着根据地武装斗争和民主政权建设的发展,文化工作也随之而发展起来,并与根据地军事、政治、经济斗争、民主建政同步进行。边区的文艺工作者以革命文学艺术作为手中的有力武器,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音乐、美术、摄影、曲艺等作品,在民族解放的壮丽事业中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巨大作用。
一、晋察冀边区文艺的兴起和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初创时期:1937年到1938年
1937年底,八路军宣传队发扬工农红军的优良传统,到处用文艺形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传播新思想先文化的种子。(1)在部队系统建立文艺工作:晋察冀军区抗敌据社成立、冀中火线剧社与十几个军分区剧社相继成立。(2)地方文艺工作也开展起来:民众剧团、《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开辟了文艺副刊《海燕》、抗日救亡音乐和戏剧活跃在晋察冀广大农村(节目大都来自大后方和延安)。1937年12月,作家周立波访问了晋察冀边区,随后在武汉的报纸上发表并出版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这是第一篇关于晋察冀边区的对外报道。
文艺队伍建立:1938年5月,延安文艺工作团来到边区;1939年1月3日,西北战地服务团多名同志从延安来到晋察冀。总政前线记者团、东北干部队铁流社、抗大二分校文工团、120师战斗剧社、不少平、津的青年学生...来到边区,参加文艺工作,形成了一支生气勃勃并初具规模的文艺队伍,开展了诗歌、戏剧、音乐、战地通讯、报告文学、小说创作。(街头诗、音乐、戏剧、通讯报告比较活跃,小说处于萌芽状态,出现一些墙头小说)
边区军民经过一年多的奋战,粉粹了敌人多次围剿,建立了铁的子弟兵,在边区站稳了脚跟。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建立了巩固的民主政权...随着根据地军事、政治、文化、斗争的发展,群众如饥似渴地需要文化食粮,需要更多的文艺作品来反映他们新的生活和伟大的斗争。1938年初,抗敌报社、柾国报社等文化单位发起成立晋察冀边区文化工作者救亡协会,使边区的文艺工作有目的、有组织、有领导的进行,用各种文艺形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坚定了群众在敌后坚持抗战胜利的信心。
(二)发展时期:1939年到1942年
新的形势下,文化工作者救亡协会已不适应文化工作发展的需要,边区文协于1939年2月15日召开了临时代表会议,决定将文协改名为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会(简称文救会),选举了新的领导机构,并决定在各专区、县、区、村普遍建立文救会组织,使文救会成为有深厚群众基础的群众团体,把文艺工作普及到广大农村中去。
1939年2月26日,召开边区创作问题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