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程度差异:了解( knowledge)关心(care)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相互一致性( mutuality)信任( trust)以及承诺( commitment)
知觉
如果关系信念是错误的(正如起消极作用的宿命信念),则错误会延续下去。相形之下,人们却能期望他人做出某些特殊行为,即使这些期望一开始是错误的,后来却能变成现实( Rosenthal,2006)。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 fulfilling prophecies),指错误的期望最终变为现实,因为它会诱导被期望人的行为,从而使错误的期望得到实现。自我实现的预言非常生动地说明了知觉的力量,因为预言中的事件之所以发生,只是因为人们期望它发生,并且被期望的人就像所期望的那样去行动。
的确,长期对他人持有不同期望的人逐渐会制造出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Stinson etal.,2009)。例如,一项研究计划发现,经常忧虑被他人拒绝的人,其行为方式往往更可能遭人拒绝( Romero-Canyas- et al.,2009)对拒绝高度敏感的人经常会紧张地感受到别人的怠慢,即使没有人有意冷落他( Romero-Canyas- et al,2010)他们的行为令人讨厌,因而他们自己以及伴侣往往对亲密关系感到不满足( Downeyetal.,1998)
对拒绝敏感的反面或许是乐观主义,即总是期望好事发生。长期乐观的人比那些不太有希望的人享有更满足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们的积极期望对伴侣关系有所裨益( Carver& Scheier,2009)。与悲观主义者相比,他们感受到伴侣更多的支持( Srivastava et al.,2006),自信能和伴侣一起紧密合作,创造性地完美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Assad et al.,2007)。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的期望显然使他们能信心十足、精力充沛地直面任何难题,这实际上也让问题变得更易于处理。
自我知觉
这两种动机,自我提升(self -enhancement-,对正面、褒扬反馈的渴望)和自我证实(self -verification-,对与自我概念一致的反馈的渴望)的动机能一起和谐地出现在喜欢自己和有正面自我概念的人们身上。当这样的人和表扬及恭维他们的人交往时,获得的反馈同时具有自我提升和自我证实作用。但对于那些真正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和不招人喜欢的人而言,情况却更为复杂。他人的正面评价使他们感觉良好,但却会威胁到他们的负面自我形象;负面的反馈和批评确证了他们的自我概念,但感觉糟糕。
这两种动机如何在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身上共存?答案之一是具有糟糕自我概念的人喜欢人们总体的赞扬,以表明伴侣与自己相处很幸福,但对于其特殊的缺点却偏爱自我证实的反馈(Neff& Karney2005)伴侣很清楚你的毛病,尽管如此仍然喜爱你,这样的伴侣貌似能同时满足这两种动机( Lackenbauer et al.,2010)自我提升的动机看上去是自动化的、相对无意识的、主要为情绪性的反应,而自我证实动机却根源于深思熟虑的、有意识的认知。这就意味着具有不良自我认知的人喜欢他人的表扬和恭维,但一旦有机会思考时,他们就不会相信和信任这些反馈(Swann et al., 1990 )
那么,这又会怎样呢?这些现象对于人际关系研究的意义在于:如果人们认真地选择伙伴,他们会选择那些支持他们现存自我概念的亲密伴侣,不论自我概念是好是坏( Swann et al.,2008)。看一个例子:设想你在大学生宿舍和人共住一个两人间,学年结束时你是否愿意更换室友?如果你有正面的自我概念,你的室友喜欢与你相处并告知了你。你想离开吗?可能不会吧。但如果室友讨厌你还不断地贬低你,你或许就想走了。你不会愿意和与自己看法有争执的人住在一起,因为整天面对这样矛盾的观点会让你身心疲倦、厌恶透顶。
现在设想你有着糟糕的自我概念,分在一起的室友一直恭维你。这样的表扬的确能提升自我,听起来也顺耳,你还想得到更多表扬,是吗?不对!因为保护和维持我们现存的自我概念的动机非常强烈,以致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希望逃离喜欢和赞同他们的室友;他们宁愿室友不喜欢自己(Swann& Pelham,2002)。这种不赞成虽然令人不快,但至少打消了接受者的疑虑:这个世界还是能预测的。
在爱情关系中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如果人们选择约会的恋人,自我提升是很重要的动机,人人都会寻找喜欢和接纳自己的伴侣。所以,即使有着糟糕自我概念的人也会追求能提供积极反馈的伴侣( Swann et al.,2002)。不过,在相互依赖更多、更投入的人际关系(如婚姻)中,自我证实的动机居于主导(这种现象叫婚姻转变),人们需要支持他们自我概念的反馈( Swann et al.,1994)(见图4.5)具有负面自我形象的人如果发现爱人不断表扬和欣赏他们,他们逐渐会找出各种办法尽可能地逃避自己的配偶:
总的来说,自我概念对人们选择亲密伴侣具有导向作用。他人的赞许和接纳令人愉快,但在长期的亲密关系中,人们更偏爱能确证自我认知的反应。这就意味着虽然大多数人对那些赞美他们的伴侣感到很满足,但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不会这样;他们觉得能证实自己糟糕的自我观念的伴侣更理解自己、感觉更亲切(Letzring & Noftle,2010)。
印象管理
然而,因为大多数人都有着不同的兴趣和才能,所以只要我们真实呈现,就能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印象,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不同的形象。的确,人们通常会用到四种印象管理策略( Jones& Pittman,1982)如果要寻求他人的接纳和喜欢,会用到逢迎讨好( ingratiation)策略,帮别人的忙,夸赞别人,谈及共识,装作可爱而大方,总之,尽量让自己显得充满魅力、讨人喜欢。逢迎讨好是恋人最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Nezlek et al.,2007),只要这些努力不明显带有操控性质或者虚伪不实(Marchand&vonk,2005),一般都能得到对方的良好回应(Proost et al,2010)
在其他场合下,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就会使用自我推销(self- -promotion)策略来向他人描述自己的成就,或颇具策略地公开展示自己的技能。自我推销是职场最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Nezlek et al.,2007),但即便是在职场的背景下,如果女性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推销行为,就会有一定的风险被人认为“不够淑女”(Moss -Racusin-& Rudman,2010)然而在求职面试中,自我推销比逢迎讨好给面试官的印象更好,而这两种策略结合使用效果更佳(Proost et al., 2010)
逢迎讨好和自我推销都能营造讨人喜欢的社交印象,但另外两种策略则会留下令人讨厌的形象。通过恐吓( intimidation)人们把自己描绘成无情、危险和凶恶的形象,以使他人顺从自己。这样的行为令人反感,会使人避而远之。不过如果只是偶尔为之,或者对待的是儿童和无家可归的流民,恐吓或许能达到一些目的。
最后,使用恳求( supplication)的策略,人们看上去显得无能或体弱,以逃避责任或求取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人们声称经过“一天辛苦的工作”感觉“太累了”而不能洗碗,使用的就是恳求的策略。如果前面两个策略起了作用,大多数人会避免使用恐吓和恳求。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讨人喜欢和受人尊敬,而不是让人害怕或者要人怜悯。但几乎人人都偶尔会用到恐吓和恳求策略。如果你曾经做出姿态,让伴侣知道你对某事很生气或者伤心,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分别用到了恐吓或恳求策略(Clark etal.,1996)
亲密关系里的印象管理
亲密伴侣之间的印象管理有两个特点值得一提。首先,人们管理印象的动机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具有重要的影响( Nezlek& Leary,2002)自我监控(self monitoring)能力高的人善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各种情境下的不同规范。他们对社会线索敏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他们愿意也有能力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当前的情境。相形之下,自我监控能力低的人不太在乎社会规范,缺少变通,应变能力差,故而所有情境下都表现出一成不变的行为,即使并不适合当前的情境仍保持原来固定的形象。故而,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其印象管理更为灵活多变 ( Fuglestad& Snyder,2009)
这些不同的印象管理风格导致了不同的交际圈子。由于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常能快速地转变形象以面对不同的人,他们比自我监控能力低的人有着更多的朋友,但和这些朋友的共同点并不多。5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身边有许多“活动专家”式的伙伴,他们是进行某些爱好和活动的好伙伴—如“网球伴儿”或“芭蕾舞伴”但在活动之外朋友间并不见得心投意合(Leone& Hawkins,2006)。高自我监控者能有技巧地尽量避开可能引发争执的话题,而专家式的朋友则能使他们真正地享受这些活动——但如果他们聚会,把所有这些朋友都请来,那么他们可能是鲜有共同点的形形色色的人。相形之下,低自我监控者必须更加费力地寻找才能找到更为相似的同伴。如果把低自我监控的人的所有朋友召集在一起(当然屈指可数),他们的共同点会更多。
非语言沟通
注视行为
人际距离
使得身体接触如此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必须离得很近才能发生身体接触。这表明交往双方一般要位于人际距离(隔开两人身体的实际空间)的范围之内,也即私人交往中保持的空间。人际距离的亲密区( intimate zone)从我们的前胸向外延伸至46厘米处(Hall,1966)(见图.2。)如果两人面对面如此接近地站立着,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两种可能,非常亲密或十分仇视。人际交往更多是在较远的距离进行的,人际区( personal zone)距离我们身体46厘米到1.2米之间。在人际区,朋友之间可能在较近的距离内交往,而一般的熟人则离得较远,所以根据人们交往时的距离可以确定他们之间关系如何。再远一些就是约1.2米到3.7米的事务区( social zone),在这一人际距离里的交往更倾向于事务化。如果你面向面试官或者教授隔桌而坐,你就处在事务区,这样的距离是合适的。但如果相隔1.5米与好友私下交谈就显得很怪异。超过3.7米就是公共区( public zone)了,这种距离的交往往往非常正式,主要适用于结构式的交往,如课堂上师生的互动。
非言语沟通的极佳例子是人们故意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并对其表达兴趣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行为也常常引起人的误会。如果在大学校园酒吧里的女生希望有人接近自己,她很可能四处张望,走近吧台,并用手指梳理自己的秀发( Cunningham& Barbee,2008)。但女性并不喜欢还没有引起自己注意的男性接近自己,所以男性先得让女性注意上他们。占据更大的空间、摆出开放的姿势、触碰其他的男人(不会反过来被人触碰),这些举止都是地位高的标志,能让男性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具有这些行为特征的男性—眼睛经常会扫视四周看看谁在注意自己更可能和女性发生目光接触从而发生交谈(Renninger et al.,2004)
言语沟通
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的过程就是自我表露(self- -disclosure),它是亲密程度的指标之一: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不共同拥有一些相对秘密的私人信息,他们的关系就称不上亲密( Laurenceau et al.,2004)
新伙伴们通常分阶段地转到更深层次的话题,而不是一步到位。一次说太多、太快是危险的;因为这样会突破别人的期望,常常会给人留下糟糕的印象(Buck& Plant,2011)最好的策略通常是保持耐心,让可以感觉到的相互作用逐渐地增加你们交往的亲密感。
令人奇怪的是,最常见的禁忌话题是亲密关系本身的状态;在一项调查中,68%的应答者承认,最好不要提及他们爱情关系的现状及未来(Baxter & Wilmot,1985)。其他常见禁忌包括与其他伴侣的关系状况,31%的受访者避开了此问题,25%的人避开了过去的亲密关系。受访者通常还会避谈过去的性经历( Anderson et al.,2010)。
女性之所以能与信赖的伴侣进行亲密的言语沟通,是因为她们往往有更高的表达性,可以轻松自在地谈论自己的情感。
这一切造成的重要后果是,男性常常依赖于从女性那里得到温情和亲密,反过来女性却较少依赖于男性( Wheeler et al.,1983):女性可能与男女两性伙伴都有着亲密的、开放的和支持性的联系,而男性则可能只与女性共享最有意义的亲密情感。因而,男性一生中或许需要与女人交往来避免孤独,但在这方面女性通常并不需要男性。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自我表露上的两性差异是性认同差异,这种差异更多地与性别角色而不是生理性别有关。女性之所以能与信赖的伴侣进行亲密的言语沟通,是因为她们往往有更高的表达性,5可以轻松自在地谈论自己的情感。具有高表达性的男性自然也能这样,正如双性化的男性就能像女性一样容易和两性都建立有意义、亲密的交往( Aube et al.,1995)。所以有必要精确阐述一下上述观点,实际上只有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的男性才会与最要好的朋友也只维持着表层肤浅的沟通,故而需要与女性建立亲密关系以避免孤独。大男子主义的男性也常把男性朋友拒之于千里之外( Shaffer et al.,1996),如果没有保持浪漫爱情关系的女性情侣,就往往会感到痛苦和孤独( Wheeler et al.,1983)。与此相反,双性化的男性(既自信果断又热情外向)能很轻松地向男性和女性进行自我表露,从而体验到与所有朋友交往的乐趣;结果他们不会感到孤独,与表达性低、传统型的男人相比,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女性交往(Reis,1986)
我们还应该使用第一人称陈述(I- -statements)来明确说明自己的感受。第一人称陈述的句子以“我”打头,然后描述清楚明白的情感反应。这种句式能驱使我们辨识自己的情感,这对伴侣双方都有好处,也有助于我们“拥有”并承认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把关注全部放在伴侣身上。因而我们应该说“我现在感到非常生气”,而不要说“你真惹怒我了”。
抑或,力求简明而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意图:“你刚刚打断我讲话的时候,我感到很生气。”
当碰到刚刚失去挚爱亲人而痛苦的人时,很少有人知道该说些什么。我们想表示同情和支持,但却常常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不过有研究者考察了丧亲之痛以及人们的反应(Wortman& Boerner,2007),并针对表达同情和关心的沟通提了一些建议。首先,你应当提及亲人死亡的事实(Okonski,1996)。挚爱的亲人亡故会对人造成沉重的打击,失去亲人的人终生难忘( Carnelley et al,2006)如果你想当然地认为丧亲者的痛苦结束了或者不再那么突出,即便是在丧失亲人几个月之后,你的这种感觉都是不明智的(Martin,1997)谈及已亡故的伴侣就是认可了丧亲者的痛苦,表达了关注和爱心。这样做或许并不容易(Lewis& Manusov,2009),但的确能表达善意。
那么你该说些什么?很简单,试试“我很抱歉”或“为你感到悲痛”,然后打住。
另一个有价值的倾听技巧是知觉检验perception checking),它与读心术恰恰相反。在进行知觉检验时,人们要求伴侣阐述自己说过的话,澄清某些说辞,从而能评价自己对伴侣的感受所做的推断是否准确。这表达了自己的专注和兴趣,也鼓励了伴侣更加开放:“你好像对我说的话感到很不安,对吗?”
人们在谈话中能够复述和检验自己的知觉,积极主动地努力理解自己的伴侣,这种关心和体贴往往能得到伴侣极大的赏识。根据人际亲密过程模型,这些人具有应答性,这非常有益于人际关系。这种积极倾听有助于缓解任何人际关系都不可避免的困境。的确,比起那些仅仅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理解伴侣话语的人,能经常运用这类沟通技巧的伴侣一般有着更幸福的婚姻( Markman et al.,1994)
社会交换
不过,相互依赖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假设是,满意度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决定亲密关系持续与否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无论我们是否乐意,我们都会用到第二个标准,即替代的比较水平( 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Cla),来确定我们在其他的亲密关系中是否会更好。CL是指如果我们抛弃目前的亲密关系,而转投可以选择的更好的伴侣或情境,所能得到的交往结果。如果你是个聪明的会计师,就能明白CL就是我们可以容忍目前伴侣的最差结果。其原因在于:如果其他的亲密关系有希望得到比目前的关系更好的收益,即使我们对现状还满意,也有可能离开现在的伴侣去追求更大的收益。(记住,我们总在追求可能的最好结果。)另一方面,即使我们对自己目前的亲密关系不很满意,在没有更好的替代选择出现之前,我们也不可能脱离现在的关系。这个观点特别重要,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仍会待在使他们痛苦悲惨的亲密关系之中而不离去:尽管现实的处境非常痛苦,但置身其中的人们认为一旦离开情况会更糟。如果他们认为别处有更好的境况,就会选择离开(Edwards et al.,2011)对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并不是决定我们要保持或离开关系的主要因素
结果-CL=满意度
所以,CL决定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依赖程度。不管我们满意与否,如果我们认为现有的亲密关系是我们目前能得到的最好的关系,我们就会依赖现在的伴侣,而不会轻言离开( Ellis et al.,2002)。而且,我们当前亲密关系的结果和更糟的替代选择差距越大,依赖程度就越深。如果当前的结果仅比替代选择好一点点,我们就不会非常需要伴侣,如果替代选择不断改善,我们就会离开自己的伴侣。
这些结果表明,虽然相互依赖理论将满意度和依赖性视为亲密关系中相对独立的影响因素,但它们实际上是相关的。正如一句俗语,家花没有野花香。但如果你和目前的伴侣在一起很幸福,你就不太可能注意到。还请记住这个睿智的观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对于伴侣的去留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确实,相互依赖理论预测到这样的模式。因为比较水平是建立在我们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所以它往往会随着我们得到的关系结果而不断波动。当我们最初得到非常好的关系结果时,我们会非常愉悦,但随着我们开始把这些好处视为理所当然,CL开始升高时,我们的愉悦感会渐渐地减少。这样一来,即使没有任何改变(除了我们的期望),具有奖赏意义的亲密关系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不满意。
找到你生命中的真爱并不能让你永远幸福
失去通常比同等程度的得到对我们的影响更大;我们喜欢得到,但我们更憎恨失去(Kahneman& Tversky,1982)类似地,亲密关系中的讨厌事件比理论上同等程度的合意事件更引人注目、影响深远( Baumeister et al.,2001)。比如某天晚上你在家,爱人分别表扬和批评了你一次,它们的效果并不会彼此抵消。表扬能够削弱批评带来的打击,但两者加在一起你还是会略微有点苦恼。坏的比好的更有力量。
实际上,要保持满意的亲密关系,我们或许需要保持至少5:1的奖赏-代价比率。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如果你想使珍视的亲密关系继续下去,确保伴侣对你的依赖和你对伴侣的依赖程度一样,这对你是非常有利的。这样做一个最直接的方法是,为伴侣提供高水平的关系结果,使他们渴望维系关系( Murray et al,2009)
只有在追求短期利益方面不贪婪,具有奖赏意义的相互依赖才更有可能得到发展。
承诺的本质
整体而言,投入模型认为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人们希望与现有的伴侣保持亲密:感到幸福;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离开的代价太高(见图6.8)
先看一个例子,承诺会促进顺应性行为( accommodative behavior),人们会克制自己不以愤怒来应对伴侣的愤怒( Rusbult et al,1998)具有顺应性的人能容忍伴侣的破坏性行为而不还击;他们吞下侮辱、嘲讽或自私的恶果而不报复。这样做,他们就避免了争吵和口角,有助于消除而不是加剧伴侣的糟糕情绪。这通常有益于亲密关系。此类行为可能需要相当程度的自我约束,绝不是因为软弱使然;相反,顺应行为是要有意识地做出努力以保护亲密关系免受伤害。
承诺的人还表现出更大程度的牺牲意愿(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为了关系的融洽而牺牲自我利益( Impett& Gordon,2008)。为了使伴侣获益和促进亲密关系,他们会做那些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就不会做的事情,还会克制自己不去做那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最后一个例子,承诺会改变人们对伴侣关系的认知。承诺的人表现出感知到的优越感( perceived superiority)——他们认为自己的亲密关系比别人的更好(Buunk, 2001)。详而言之,他们认为在亲密关系中比别人享有更多的奖赏、付出更少的代价 (Broemer& Diehl,2003
友谊
友谊的本质
怎么区分友谊和爱情?我们在第8章详细讨论爱情时将会看到,爱恋包含着比喜欢更复杂的情感。喜欢和爱恋都包含对伙伴正面、热情的评价,但浪漫的爱情还包括对伴侣的着迷、性的欲望和比友谊强烈得多的排他性的愿望( Giordano etal.,2006)。爱情关系还有着更严厉的行为标准;对待爱人应该比对朋友更加忠诚、
友谊一般比爱情承担的责任更少,情感强度更弱,排他程度更低。
成功的资本化能提升积极事件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们还依赖朋友帮助我们克服困难,他们帮助和鼓励的方式很多。我们获得的援助或社会支持有4种(Barry et al.,2009)表现为关爱、接纳和安慰等形式的感情支持;
表现为拥抱或搂抱的身体安慰;
表现为资讯和指导形式的建议支持;
和表现为金钱或物品的物质支持或有形援助。
当你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感到紧张时,朋友试图打消你的疑虑,就为你提供了感情支持。而朋友把她的轿车借给你使用就是一种物质支持。但不要太过呆板地看待这些分类,因为这些不同种类的援助有时会交叉在一起;慷慨的物质帮助也能在情感上打动人,朋友一旦得知你的轿车送去修理了,就把她的汽车借给你,这种帮助既提供了感情支持又提供了物质支持。
这部分可能是亲密友谊中最重要的成分(Reis,2009):应答性(responsiveness),即在认知层面上对朋友的需要和兴趣表现出关注与支持。大多数时间,朋友对我们是谁,我们要说什么都会有兴趣。他们关注我们,藉此表达他们珍视与我们的朋友关系。他们通常还表现出热情和支持,看来理解和欣赏我们。这些都是彼此能成为朋友的原因。认为某人对你的需要和欲望表现出关注、尊重、热心和支持,这种判断就是所谓的感知到的伴侣应答性(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它非常具有奖赏价值,那些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有价值、理解和尊重的人都会吸引我们。
《怎样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
1.真正地对他人感兴趣。
2.保持微笑。
3.记住别人的名字,这是他能听到的任何话语中最甜美、最重要的声音。
4.耐心倾听。鼓励别人谈论他们自己。
5.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
6.让别人感到自己重要——诚心实意地这么做。
因而,当人们投身于配偶和孩子时,他们的社会生活并不会完全萎缩破灭,但他们社交活动的重心的确从私人朋友转移到家庭和夫妻共同的朋友上。事实上,如果夫妻双方没有共同的朋友,这样的婚姻通常很艰难。正如图7.1所示,如果夫妻双方都没有一个共同的朋友,配偶们就会面临更多的婚姻问题(Amato et al., 2007)。已婚人士有自己的私人朋友没什么坏处,但如果只有独享式的友谊似乎就有风险。
爱情
爱情类型
罗伯特·斯腾伯格( Robert Sternberg)认为各种不同的爱情都能由三个构成成分组合而成( Sternberg,1987,2006)。爱情的第一个成分是亲密( intimacy),包括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等爱情关系中常见的特征。第二个成分是激情( passion),其主要特征为性的唤醒和欲望激情常以性渴望的形式出现,但任何能使伴侣感到满足的强烈情感需要都可以归入此类。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是承诺 ( commitment),指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承诺在本质上主要是认知性的,而亲密是情感性的,激情则是一种机或者驱力。恋爱关系的“火热”来自激情,温情来自亲密;相形之下,承诺反映的则是完全与情感或性情无关的决策。
无爱( nonlove)。如果亲密、激情和承诺三者都缺失,爱情就不存在。两个人可能仅仅是泛泛之交而不是朋友,彼此的关系是随意、肤浅和不受约束的。
喜欢( liking)。当亲密程度高而激情和承诺都非常低时,就是喜欢。喜欢多表现在友谊之中,伙伴双方有着真正的亲近和温情,却不会唤起激情或者与对方共度余生的期望。如果某个朋友的确能唤起你的激情,或者当他/她离开的时候你会强烈地思慕,那么你们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超越了喜欢,变成其他类型的了。
迷恋( infatuation)。缺乏亲密或承诺却有着强烈的激情即是迷恋。当人们被几乎不认识的人激起欲望就会有这种体验。斯腾伯格( Sternberg,1987)承认他曾经痛苦地痴恋过一位在10年级的生物课堂上从未说过话的女生;为她衣带渐宽却从来没有勇气去认识她。他现在认为这种爱情就仅仅是激情。他对她的爱就是迷恋。
空爱( empty love)。没有亲密或激情的承诺就是空虚的爱。在西方文化中,这种爱常见于激情燃尽的爱情关系中,既没有温情也没有激情,仅仅只在一起过日子。不过在有包办婚姻的社会中,空爱或许是配偶们生活在一起的第一个阶段,而不是最后一个阶段。
浪漫之爱( romantic love)。浪漫的爱情有着强烈的亲密感和激情。可以把它视为喜欢和迷恋的结合。人们常常会表现出对浪漫爱情的承诺,但斯腾伯格认为承诺并非浪漫之爱的典型特征。比如夏日之恋可能非常浪漫,即使双方都知道夏季一结束爱情也就走到了尽头。
相伴之爱( companionate love)。亲密和承诺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爱就是相伴之爱。相伴之爱的双方会努力维持深刻长期的友谊,这种爱情表现出亲近、沟通、分享以及对爱情关系的巨大投入相伴之爱的典型例子是长久而幸福的婚姻,虽然年轻时的激情已逐渐消失。
愚昧之爱( fatuous love)。缺失亲密的激情和承诺会产生愚蠢的爱情体验即愚昧之爱。这种爱情会发生在旋风般的求爱中,在压倒一切的激情基础上双方会闪电般地快速结婚,但彼此并不十分了解或喜欢对方。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爱人在迷恋对方时投入太多—很可能得不偿失。
不过在爱情的三个成分中,激情是最容易发生变化,也是最不容易控制的成分。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对伴侣的欲望急剧飙升,随后又迅速消退,我们很难有意识地控制这些变化( Sternberg,1987)
浪漫爱情是一种需要和欲望——当反过来被人爱上时感到狂喜,当被人拒绝时则会极度痛苦—这些清晰的反应在被唤醒时比平静放松时更加强烈。
把这些想法和情感与对朋友的想法和情感进行比较。如同你在表8.4所看到的,喜欢量表看上去平和得多。人们会因为朋友好、适应能力强、可爱而喜欢他们。但人们爱恋自己的爱人,是因为需要他们,并且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情。浪漫爱情的思维里有一种热切之情,这是仅仅喜欢别人所缺乏的。
人们往往对伴侣有着乐观美好的看法,爱得最深时对爱人的理想化和赞美也达到了巅峰。事实上,一旦产生了浪漫的爱情,人们会开始忽略有关未来伴侣的不好信息
现实中“爱情是盲目的”:人们会低估或忽视爱侣的缺点。他们将爱侣的形象理想化,这与他们面对的具体事实有着重大差别。
爱情和友谊的主要差别在于我们的想象—爱侣是迷人、神秘而且有吸引力的,而朋友则不是这样(Aron et al.,2008)
相伴之爱
相伴之爱并不依赖于激情,所以它比浪漫之爱更为稳定。三角理论认为相伴之爱是亲密和承诺的结合,但我们可以更充分地把它描绘成“对可爱伴侣的舒心的、温情的、信任的爱恋,它以深厚的友谊为基础,包含相伴相随、共同的爱好活动、互相关注和一起欢笑”( Grote& Frieze,1994,p.275)。它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忠诚的友谊,而对方就是与我们的生活相互交织的人。
单恋
你是否曾经爱过并不爱你的人?或许爱过。根据不同的样本,有80%(Aron et3 al.,1998)到90%(Baumeister et al,1993)的年轻人报告他们曾经经历过单恋:浪漫地、充满激情地被某个人所吸引,但对方并不爱自己。单恋是一种很普遍的爱情体验,个体在青少年晚期,即16~20岁之间似乎最为多见(Hill et al,1997)。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单恋;男性比女性更多地发生单恋(Hill et al.,1997),痴迷型依恋风格的人比安全型或回避型风格的人更可能发生单恋( Aron et al.,1998)
为什么我们会经历这样的爱情?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想要成为对方恋人的人总是被不太愿意的对象强烈吸引,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与对方的爱情关系值得努力和等待。其次,他们过于乐观地高估了对方喜欢自己的程度(Aron et al.,1998)
第三,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单恋虽然很痛苦,但仍有奖赏价值。想要成为对方恋人的人体验到的感受除了沮丧之外,还有身陷情爱而实实在在体验到的激动、得意和兴奋( Baumeister et al.,1993)6 成为别人单恋的对象实际上感觉更糟糕。
确实,有人追求让我们感觉很好,但有人单恋我们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追求者的坚持不懈具有冒犯性、惹人讨厌,而且拒绝热心的追求者通常会让我们感到内疚 ( Graupmann& Esber,2005)。被单恋的对方一般都是好人,“心存善意,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另一个人的情感漩涡中,并经常因此而深受其苦”( Baumeister& Wotman,15 1992,p.203)
当我们陷入了单相思,渐渐认识到情感所寄托的对象不会成为自己稳定的伴侣时,尽管会感到苦恼,但却会使我们单恋的对方更为难堪。
同情之爱
在成功的浪漫关系中还有第三种爱情( Berscheid,2010),爱情三角理论对此并无介绍,因为该理论并不认为对伴侣周到体贴的关爱也是爱情的特定成分。但关爱却有可能是爱情中的成分。对伴侣的幸福进行利他主义的关心和关注是同情之爱( compassionate love)的定义性特征,这种爱结合了亲密中的信任及理解与同情及关爱,关爱中包含同理心、无私和为爱人牺牲的意愿(Fehr& Sprecher,2009b)。(在我们进一步探讨之前,先花点时间来考察“同情的”爱情这个说法。同情之爱听起来好像结合了浪漫、充满激情的爱情[显然包含了激情]和相伴之爱[当然与陪伴有关];但它与这两者都不同。同情包含了对他人的同理心和帮助他人的仁慈愿望。请不要混淆相伴之爱与同情之爱。)
具有同情之爱的人往往会与爱人同甘共苦,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自己亲近的人受到伤害。他们大方且有同理心,对爱人的关注和关爱在《同情之爱量表》上一览无遗( Sprecher&ehr,2005)(见表8.6)。如你所料,富于同情之爱的人比缺乏同情心的人能为伴侣提供更多的支持,救灾时捐献更多的金钱(Fehr& Sprecher14 2009a),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会有更多的快乐( Sprecher et al,2007)
爱情的个体和文化差异
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和爱情的所有这四种构成成分都有正面的关系,这四种成分看来可以缔造出不同的爱情体验。可以肯定的是,安全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体验到更强烈的浪漫之爱、相伴之爱和同情之爱(Mikulincer& Shaver,2005)
爱情能持久吗
“浪漫因新奇、神秘和危险而繁盛;却因了解熟识而消亡。持久的浪漫只不过是自相矛盾的说辞”
随着我们变老,激情会消退,但亲密和承诺都会增强(Ahmetoglu et al.,2010)。因此,相伴之爱比浪漫之爱更为稳定
所以,你只要投身于同时是好友的爱人。你还可以有目的、创造性地防止可能损害满足感的任何厌倦情绪。当爱情关系变得重复、单调和沉闷时就会止步不前,如第6章所揭示的,并非一出现坏事情就会发生厌倦,而是婚姻生活变得没有情趣、难以让人兴奋或者没有挑战性时才会滋生厌倦( Harasymchuk&Fehr,2011)。厌倦是爱恋和满意的对立面,所以厌倦的出现是非常糟糕的信号(Tsapelas et al.,2009)如果不再有新奇,就去创造更多的新奇。不要停止寻找新颖、吸引人的共同娱乐的好方法。
这就是你的爱情策略。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为维持爱情关系的基础。培养与爱人之间的友谊。努力保持新鲜感;把握住每一个与配偶共同进行新奇探索的机会( Strong&Aron,2006)。
压力与紧张
感知到的关系价值
此外,如果你遭到某个团队的拒绝,但在一开始你就不想参加这个团队,那么这对你构成不了什么打击。而当我们期望别人接纳我们,非常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时,这时的拒绝才更加令人痛苦。的确,即使别人既接纳又喜欢我们,但达不到我们期望的程度,我们这时仍有可能受到伤害。这正是单恋经常出现的情形 (Baumeister& Dhavale,2001;请参见专栏8.2)。我们的单恋对象可能反过来也会喜欢我们,但如果我们期望得到的是爱恋而不仅仅是喜欢,他们温和的举动就令人抓狂了。
感情创伤
当他人表现出对我们任何程度的拒绝时(也就是说他们评价在4和1之间),我们对自我价值的即时评价都会降到最低点。
所以,他人温和的拒绝带来的感受通常和更大程度的拒绝一样糟糕。但他人对我们接纳的减少可能影响更大,特别是发生在矛盾情感和主动拒绝这一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喜欢我们的人们突然变得不怎么喜欢我们了。利里和他的同事通过控制参与者刚结识的人对他们的评价,证实了接纳程度的下降所引起的严重后果(Buckley etal.,2004)。
这种拒绝程度不断增加的现象特别令人痛苦,甚至比稳定的拒绝激起更多的消极行为反应( Buckley et al.,2004)。显然关系贬值(relational devaluation)——即我们感知到的关系价值减少或者他人对我们的尊重明显下降带给人的感受尤为可怕,会引起多种痛苦的情绪反应。当伴侣背叛我们,我们就会感到悲哀、愤怒和受伤,而受伤感是一种独特的感受,与关系价值的减少有关( Leary& Leder,2009)感情创伤非常类似于身体的伤痛;我们的身体反应是类似的,应对感情创伤的生理系统与应对身体疼痛的系统一样( DeWall,209),镇痛药醋氨酚( acetaminophen)在缓解社会拒绝的痛苦方面显然与其治疗头痛一样:大学生每天都服用醋氨酚,在一周半之后比服用安慰剂的学生感情创伤更少(Dewall et al,2010)心理上的伤口会带来切实的苦恼。感情创伤最主要的特征是受伤感感到关系的准则被打破,自己饱受打击伤害,如同斧钺加身使得感情创伤成为一种独特的情绪体验(Feeney,5 2005)
当关系贬值发生时,某些人更容易受伤一如既往,依恋类型在这里起着重要的影响。高忧虑被弃的人受到关系贬值的伤害要远甚于那些忧虑较低的人(Besser & Priel,2009)。(你可以想象到,他们紧张害怕,唯恐别人不再爱恋他们,这会充分地放大他们感受到的伤害。)而高回避亲密的人在他人回避时体验到的痛苦较小;当你在一开始就不希望和别人太亲近时,拒绝带来的伤害就较小(Feeney,2005)人们的自尊水平也有影响:低自尊的人比起高自尊的人更容易受到感情的伤害(Ford & Collins,2010)
伴侣排斥
人们为什么会刻意忽视自己的伴侣?排斥者们往往会冠冕堂皇地认为他们的排斥行为是一种惩罚伴侣、避免对抗或者在冲突之后平复心绪和低调处理的有效手段,而且他们通常还相信排斥有助于实现他们的人际目标( Sommer et al.,2001)。
排斥对人的伤害是深刻而又痛苦的,因为它威胁到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要(Williams,2007),使人感到屈辱( Bastian& Haslam,2010)沉默对待会损害我们对他人的依恋,进而威胁到我们的归属需要,摧毁我们的自我价值观,降低我们对人际交往的控制感。我们对此类威胁的最初反应往往是一团乱麻。面对人际拒绝,人们的情感会变得迟钝( DeWall& Baumeister,2006),并开始做出愚笨、自我挫败的选择(Twenge,2008)。
遭到“冷遇”的人甚至感到寒冷:人们感到受排斥时房间都变得更冷,更想吃热食或热饮,而没有遭排斥时则不会这样(Zhong& Leonardelli,2008)时间似乎也变得更慢;在一项研究中要求参与者估计一段40秒间隔的时长,感到被人接纳的人平均(相当精确)的估计值是42秒,而那些感到被人拒绝的人则认为过去了64秒(Twenge et al,2003)一般而言,拒绝似乎会使人进入心理的倦怠状态,理性计划和缜密思考减少。
所以,排斥是非常令人讨厌的体验,其引起敌对和顺从的几率是一样的。高自尊的人相对不太可能容忍排斥。如果遭遇冷遇,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更有可能结束与排斥者的人际关系,去寻找能更友好相处的新伴侣——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不太会遭遇沉默对待。相比之下,低自尊的人会经历更多的排斥,更可能心怀怨隙、对他人报以排斥( Sommer& Rubin,2005低自尊的人不会离开那些排斥他们的人,而会继续接近却心存恨意。
嫉妒
界定妒忌最恰当的三种情感是:伤害、愤怒和恐惧
反应性嫉妒( reactive jealousy)是指人们在觉察到自己所珍视的亲密关系面临实际的威胁时产生的嫉妒心理( Bringle& Buunk,1991)。令人忧心的威胁或许并非当前事件;它可能发生在过去,或者预计发生在不久的将来(比如伴侣表示出要与其他人约会的意愿),但反应性嫉妒始终是针对现实的危险而产生的。
怀疑性嫉妒( suspicious jealousy)是指伴侣并没有不端行为,个体只是由猜疑所引起的嫉妒。这种怀疑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纯属子虚乌有( Bringle& Buunk,1991)。如果产生怀疑性嫉妒的伴侣要确证自己的猜忌,就会引起疑惧不安的警惕和窥探,这种行为既可表现为稍微过激的臆想,又可表现为彻头彻尾的偏执。然而不管怎样,怀疑性嫉妒都没有事实根据;引起怀疑性嫉妒的情境根本不会对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伴侣造成困扰。
两种嫉妒类型的划分并不像看上去那般泾渭分明。对伴侣偶尔出轨的嫉妒反应可能挥之不去,持续数年而变成怀疑性嫉妒,因为信任一旦丧失就很难完全恢复。反应性嫉妒会引起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怀疑性嫉妒。
那些有着合意替代伴侣的人不容易嫉妒,因为就算当前的亲密关系了结,他们的损失也较少(Hansen,1985)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感到自身能力不足,则嫉妒会增强( White,1981)人们只要担心达不到伴侣的期望,或者忧愁自己不是爱人所期待的理想对象,对亲密关系的持续就不太有信心,他们比那些确信自己能满足伴侣的人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Knobloch et al.,2001)。个体总的自我价值观无疑会影响亲密关系中的自信,高自尊的人的确比低自尊的人更少嫉妒别人(DeSteno et al.,2006)
这类疑虑产生的根源之一在于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适配价值的差距(Buss, 2000)。如果伴侣一方比另一方条件更好,比如外貌上更有吸引力、更富有或更有才华,较弱一方的适配价值就较低,这就可能出现问题。居于劣势的伴侣有可能认为其他人更加适合自己的爱人,这就可能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当然低能的感觉不会表现在他/她生活的其他领域(或者与其他伙伴的交往之中)这就是婚配要讲究门当户对的另一个原因,人们总是与具有类似适配价值的人共结连理(见第3章):大多数人都想得到最合意的伴侣,但如果他们真的拥有了完美的伴侣,却又会因为伴侣能得到更优秀的伴侣而感觉到威胁。
当然,依恋类型也会影响嫉妒。在一定程度上,痴迷型的人通常都会身陷类似的困境:他们贪婪地寻求接近伴侣,但又总是担心伴侣不会回报以足够的爱恋。这就是他们嫉妒的原因,可以充分肯定的是,痴迷型的人比其他三种依恋类型的人会体验到更多的嫉妒( Buunk,1997)。
对男性而言,伴侣爱上其他人对其成功繁殖的威胁并不大,性行为才更重要;如果伴侣爱上另一个男人,他的孩子仍能茁壮成长,但他肯定不愿意抚养其他男人的孩子。对女性而言,伴侣与其他人发生性关系并不是最可怕的,爱恋上别人才更危险;只要男方能继续供给必需的资源,即使他让其他女人怀孕,她的孩子仍能茁壮成长—但如果男方爱上其他女人,彻底地离开自己,那她孩子的前景就堪忧了。
人们可能对嫉妒报以伤害、愤怒和恐惧,这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既可能有益,也可能具有破坏性( Dindia& Timmerman,2003)。有时嫉妒的人会以明确的加害方式猛烈攻击,用暴力行为或恶毒言辞来报复伴侣,或者反过来努力使伴侣也变得嫉妒(Guerrero et al.,2005)。有时人们的嫉妒反应本意是要保护亲密关系,但往往事与愿违,反而损害了亲密关系:暗中监视伴侣,限制伴侣的自由,或者诋毁和威胁情敌。不过有时候人们也能积极地应对嫉妒,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忧虑,试着和伴侣一起努力解决问题,提升自己,让亲密关系变得更融洽(比如打扮一下自己,给伴侣送礼物或者多做一些家务)(Guerrero& Andersen,1998)
男性和女性在对嫉妒的反应上通常也存在差异,这使得异性恋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设想这样一种场景:聚会时,你起身去再要一些饮料,把你的恋人留在了一张双人沙发上。在你离开的时候,恋人的前男友或女友碰巧经过,小坐了会。当你拿着饮料回来时,刚好看到他们轻轻一吻来问候彼此。这时你会怎么办?当研究者让参与者观看上述场景的录像带,并测量他们的行为意图,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反应不一样( Shettel-Neuber- et al.,1978女性表示他们会设法改善亲密关系以应对情敌的侵扰;她们会刻意装作漠不关心,却使自己变得对伴侣更有吸引力来与情敌暗中较劲。相反,男性表示他们会努力维护自我形象;假装酒醉与情敌对峙或者威胁对方,并且还会追求别的女性。女性似乎关注于维护好现有的亲密关系,而男性则会考虑离开,通过征服新的恋人来医治受伤的自尊。
其他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性别差异结果(Miller& Maner,2008)让人担心的是,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设法引起伴侣的嫉妒( White,1980a)当她们引起伴侣的嫉妒—一般通过谈论或夸大自己对其他男人的吸引力,有时也与别的男人调情或约会通常是为了考察她们的亲密关系(看看对方有多在乎)或者是力图引起伴侣更多的关注和承诺( Fleischmann et a.,2005)她们显然希望自己的男人能像她们变得嫉妒时那样做出相同的反应,能够更加努力地保护和维持亲密关系。当然问题在于这不是男人应对嫉妒的方式。希望通过激起自己男人的嫉妒之心来设法改善亲密关系的女性,只能事与愿违,把伴侣从身边赶跑。
积极有效地应对嫉妒
如果你容易嫉妒,请考虑在社交网站(如Facebook)上少花点时间。在社交网站上充斥着潜在地具有威胁意义的模糊信息—在你伴侣留言墙上的轻浮评论;你恋人好友列表上的新朋友你一个也不熟悉;你伴侣与前女/男友的“新”照片—这些都会引起不必要的嫉妒,人们在 Facebook上花的时间越多,由此导致的嫉妒越多( Muise et al.,2009)。如果你发现自己在网上到处窥探伴侣的信息,由此导致完全没有必要的担忧,你可能就需要离开电子屏了(Hill,2009)
如果嫉妒有道理,情敌也真实存在,人际专家都建议我们要努力降低亲密关系排他性和自我价值观之间的关联( Salovey& Rodin,1988)发现自己的爱人迷上了情敌,令人痛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的伴侣就面目可憎、不值分文,也不是说你就是这样的人。当人们的行动所参照的自我价值完全取决于特定的亲密关系时,对嫉妒的反应就会失去理智。
实际上,当人们成功地克服了不受欢迎的嫉妒影响时,一般会采用两个策略帮助他们保持独立和自尊( Salovey& Rodin,1988)第一个策略是依靠自己self reliance),指伴侣拒绝沉溺于不公平的情境,而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产生愤怒或尴尬的情绪体验。第二个策略是增强自己(self- -bolstering),指伴侣为自己做一些美好的事情,思考自己的优秀品质,从而提升个体的自尊。显然,只要我们对自己的独立行动和生存能力能保持自信,就足以将嫉妒控制在易处理的范围之内。
欺骗和说谎
我们更多地在亲密关系里对伴侣撒下弥天大谎,而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之中则不会这样。
然而,常常说谎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成功的说谎者。高超的社交技能使人更有说服力( Burgoon& Bacue,2003),但说谎者的成败还取决于他/她说谎时的动机水平(和内疚及恐惧感)。谎言一般比事实真相更简短、更缺乏细节( Newman et al., 2003),除非谎言很重要以及说谎者非常渴望谎言能侥幸成功;当说谎者非常在意要传递出最完美的谎言,他们编造的情节就比那些动机不高的说谎者所编造的更为令人信服( DePaulo et al.,1983)。然而,当他们说出谎言时,动机高的说谎者通常的行为表现较糟糕、更令人起疑,而不用担心失去什么、更自发、更放松的说谎者表现更出色( Forrest& Feldman,2000)非常渴望谎言能成功的人一般比对谎言成败不太在乎的人更容易让人察觉。尤其在人们想通过说谎给自己心仪的异性留下好印象时,往往最容易被人识破,谎言的接受者和任何旁观的人都了然于胸( DePaulo etal.,1985)!人们对不吸引人的对象,或者同性别的人说谎就很难察觉。
说谎者的哪些表现容易被人察觉?说谎者的非言语行为把他们出卖(DePaulo etal.,2003)。人们说谎时常常吞吞吐吐、音调较高、犯很多语法错误、发生口误(rij etal.,2001),较少眨眼(Leal&vrij,2008)当他们控制自如时,除了短暂闪现的诚实(“微表情”)外(Ekman&o'Sullivan,1991),他们的面部表情通常不会出卖他们;当他们努力使自己看上去诚实时,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显得真诚,敢于直视别人的眼睛,他们通常能做到这一点。但他们说话的语调和面部表情往往有不一致和不匹配之处,话语也会前后矛盾,这就会惹人怀疑(Porter& ten Brinke,2010)。这些线索中没有任何一条能单独作为说谎的确凿证据;“没有单一的线索总能证明一个人在说谎”( DePaulo,1994,p.85)。的确如此,人们的任何表现,“任何单一的言语、非言语或生理线索都不会与欺骗有着特定的关联”(Vrij,2007,p.324)
然而,认为伴侣会完全对我们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任何观念都可能是不妥当的。人们一般并不很擅长于觉察谎言,尽管我们相当了解自己的密友和爱人,但我们通常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般高明,能正确地分辨出伴侣言语中的事实和谎言( DePaulo et al.,197)。事实上,在亲密关系中许多谎言并未被当场觉察;如果一方发现事实,则往往是事后从其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发现了证据,或者说谎者偶尔承认错误( Burgoon& Levine,2010)
背叛
人们并不总是按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或期望去做。伴侣突然带给我们一些惊喜是令人愉快的(Aff& Metts,1998)但有时候,伴侣会做一些有害的事情(或者不能完成好事情),这会违背我们对亲密知己的期望。这类行为就是背叛( betrayal),即我们信任的人做出的讨厌的、伤害人的行为,并且在情理上我们根本预期不到这种背信弃义的不端行为( Couch et al.,1999)。性事不贞、感情不贞和说谎都是常见的背叛行为,但任何违犯仁爱、忠诚、尊重和信赖等维系亲密关系准则的行为都可以视为某种程度的背叛。揭露伴侣的秘密、在伴侣背后说长道短、伤人感情地冷嘲热讽、违背重要的许诺、不支持自己的伴侣、在别处花费太多的时间,或者完全抛弃亲密关系,这些行为常常是对伴侣的背叛( Metts,1994)
所有这些行为都涉及感知到的关系价值痛苦贬值。当亲密伴侣伤害了我们,他们的背叛表明他们不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珍视与我们的亲密关系,否则,从我们的角度看,他们不应该做出上述种种行为(Fitness& Warburton,2009)。这类关系价值贬值发生的可悲之处是,我们必须先拥有(或认为自己拥有)一段已受到伤害的但我们渴望的亲密关系;因此普通的熟人不可能像信任的密友那样彻底而又伤害地背叛我们( Jones& Burdette,1994)。我们不会总是受到所爱之人的伤害,但所爱之人带给我们的伤害是任何其他人造成的伤痛所不能比拟的(Miller,1997b)
我们在确定的亲密关系中偶尔也会面对竞争性需求,发现自己不能适当地履行对好友或爱侣的所有责任。
主修社会科学、教育学、商务和人文学科的大学生比主修物理、工程和其他理工专业的学生更多地背叛伴侣( Jones& Burdette,1994)。
接受背叛的现实是很困难的,背叛一般对亲密关系有不利的影响。尽管如此,面对伴侣的背叛,某些应对策略更为有效。当大学生回忆过去的背叛时,如果他们试着按下面的方法来处理,就能减少焦虑和更好地应对背叛:(1)勇敢地正视背叛而不否认它的存在;(2)以积极的眼光重新解释背叛,并把它作为促进个人成长的动力;(3)依靠朋友,寻求支持(Ferguson-Isaac- et al,1999)当人们主观上否定背叛的存在,似乎并未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陷于诸如痛苦和怨恨等消极情感之中,而不得不依靠酒精和毒品来掩盖痛苦。
欺骗具有侵蚀性,宽恕于人有益,所以我们在犹豫是否给出建议,让你逃避背叛伴侣所引起的惩罚。但是,这里我们还是想尽可能客观地为你呈现人际关系科学,我们这就开始。如果伴侣对我们的背叛行为抓了个现行或者从第三方获悉我们的背叛,这比在伴侣询问时主动坦白,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要更为不利、更难得到宽恕(Afifi et al.,2001)。(如果伴侣的确获悉了我们的背叛行为,破坏性最小的披露方式就是在没有被问及的情况下主动承认我们的错误行为[Essayli et al,2010],但这不是本专栏重点。)
所以,主动承认错误比抓个现行要好得多,但我们表达的内容也很重要。当伴侣询问你的越轨行为,你不应该完全否认它,因为如果事情败露,你厚颜无耻的谎言会加重你的罪行。相反,你应该含糊其辞( Rycyna et al.,2009)。做出尽可能真实的反应,不要与事实真相抵触。要巧妙地运用策略,承认那些不太严重的过错;这比声称自己完全清白看起来更值得相信,同时又避免了承认更严重的过错可能引起的后果( Sternglanz,2004)
我们并不鼓励你背叛或者欺骗你的伴侣。如果你遵循这里给出的指导方针,你的行为并不体面。然而,你却可能避免更严重的后果。当克林顿总统声称,“我没有与莱温斯基女士发生过性关系”,他就在含糊其辞;如果你认为“性关系”就意味着性交,他的陈述从技术层面来看正确13 无误,但他的陈述避开了他的确与莱温斯基有过性交往的事实。然而,这仍然让许多听众认为他是完全无辜的,根本无需他本人这样说,直到人们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即使后来他的含糊其辞被揭穿,有些人并不认为他的含糊其辞是严重的谎言。
宽恕
如果发了生痛苦的背叛行为,亲密关系仍要继续发展的话,宽恕就必不可少(McCullough,2008)。宽恕是“一种针对曾不公平对待你的人,放弃你的报复的决定”( Markman et al.,1994,p.217)。宽恕是这样一种过程,“双方都确认了有害的行为”并且“受害的伴侣给予行为不端的对方以不应得到的宽容”( Waldron&5 Kelley,2008,p.19)。当你宽恕别人时,你就丢弃了报复的欲望,放弃了你的怨恨,把对伴侣的恶意或漠视放到一边(Friesen& Fletcher,2007);你并非赦免——或者忘记—伴侣的不端行为,但你的确表达了“要退出互相凌辱和指责的恶性循环的意愿”(Fincham& Beach,2002,p.240),这就为可能的和解和关系的修复奠定了基础。
要宽恕别人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但有些人很容易就能做到。依恋类型有影响:忧虑被弃和回避亲密两者都会使人更少宽容(Kachadourian et al.,2004)具体来说,不安全型的人不如安全型的人宽容,因为前者更多地沉溺于愤怒的思绪中,使得伴侣的越轨行为鲜明地保存在他们的心里( Burnette et al.,2007)。随和性较高的人也能相对轻松地宽恕别人(Fehr et al.,2010),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比其他人能更好地区分罪责和愤怒;他们能不带愤怒和敌意地让背叛者承担他们不端行为的责任,而不太随和的人很难做到这一点(Meier& Robinson,2004)。最后,神经质和自恋看来也会阻碍宽恕。自恋者有着夸张的权力感,这会助长报复而非宽恕( Exline et al 2004),神经质会使人的怨恨维持很多年(Maltby et al.,2008)
不过,不管我们是谁,当宽恕的一些重要构成要素存在时,宽恕就更容易发生。
第一个要素是谦卑、真诚的道歉。如果背叛者承认他们的错误,承担责任,为他们的不端行为表示羞愧、悔恨和自责以诚地赎罪,并发誓未来表现更好,受害者更有可能宽恕那些背叛他们的人(Hannon et al.,2010; Tabak et al.,2011)如果编造借口,道歉看起来不真诚,就不太可能得到受害者的宽恕。如果你曾有不端行为,亲密关系受损,你最好能认识到你的行为造成的伤害并道歉但只有诚心实意地道歉才有效( Zechmeister et al.,2004)
宽恕的第二个要素是受害者一方的同理心(Fehr et al.,2010)那些能够站在伴侣的角度并想象伴侣为什么会那样做的人特别是那些能设想自己实施背叛行为的人(Exline et al.,2008)—与缺乏同理心的人相比,更有可能宽恕伴侣。
最后,如果受害者对伴侣的越轨行为总是耿耿于怀、沉思默想,沉溺于他们不端行为带来的伤害,宽恕就不太可能发生( McCullough et al,2007)当我们宽恕别人时,我们就释放了愤怒和怨恨,但如果总是念念不忘、沉思默想自己受到的伤害或伴侣的缺点,则一般会继续激活我们的愤怒,我们就更难宽恕伴侣(Ysseldyk etal.,2007)
更有意义的是,那些能宽恕亲密伴侣的人能享受到更多的幸福即更高的自尊、更少的敌意、更少的苦恼和紧张、更满意的生活——这是那些没有宽恕之心的人所无法企及的( Bono et al.,2008; Witvliet et al.,2008)。宽恕能减少我们的伤害和痛苦,以镇静取代愤怒,促使我们与伴侣和解( Williamson& Gonzales,2007)报复之心只有相反的作用,会损害而非巩固亲密关系( Ysseldyk et al.,2007)。毫无疑问,在亲密关系中,宽恕比报复更值得拥有、更有益于受到伤害的伴侣。
宽恕的确有其局限性。宽恕并不能把自私鬼转变为有价值的伴侣,没有人会建议你一而再地原谅老是欺骗你的不贞伴侣。没有真诚悔悟的情况下就宽恕对方,会被对方认为是再犯的理由;毕竟不论我做了什么都肯定会得到原谅,为什么我还要表现得更好( Luchies et al.,2010)?如果伴侣偶尔有不良行为并且值得原谅,那么宽恕有益,但如果伴侣没有悔意,宽恕实际上有害,会削弱你的自尊(Luchies et al.,2010),延缓任何问题的解决(McNulty,2010)
所以,宽恕对我们及亲密关系都有益当伴侣和亲密关系都值得维系时。在不能肯定时,请选择宽恕。在亲密的伴侣关系中这样做风险更大。当伴侣行为不端时,会使我们非常痛苦,但有更多的理由去努力修复任何已经受到损害的亲密关系。亲密能使我们不遗余力地付出极大的代价,但它也可能给我们带来极为珍贵、不可替代的奖赏。
冲突
只要个体的动机、目标、信念、观点或行为妨碍别人或者与别人矛盾,就会发生人际冲突( interpersonal conflict)。
为了理解冲突原因的多样性,彼得森(Peterson,2002)把激发冲突的事件分成四个常见类别:批评、无理要求、拒绝和累积的烦恼。
批评( criticism)指伴侣认为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行动表达出对自己行为、态度或特质的不满( Cupach,2007)行为人的评论或行为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不重要,要紧的是目标把这种行动诠释为不公平的吹毛求疵。伴侣一方提出如何使用洗碗机效率更高,这本来是一个温和的建议,但如果伴侣另一方认为这一建议是不必要的批评,就会受到伤害并引起冲突。
无理要求( illegitimate demands)指看来不公平的索取,因为它超过了伴侣们彼此的正常期望。比如,即使你为了完成了一项重大工程疯狂工作,却要求伴侣连续三个晚上做饭和洗碗,这会使伴侣不安。
拒绝( rebuffs)指“一方请求另一方做出期待的反应,而另一方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行动”(Peterson,2002,p.371)。一方在接受到自己伴侣的性暗示后,在床上翻了下身又睡着了,伴侣就会感到被拒绝。
最后,累积的烦恼( cumulative annoyances)指相对轻微的事件不断重复变得恼人。这类事件常以社会过敏( social allergies)的形式出现:烦人的小事一再发生,人们表现出厌恶和恼怒的过度敏感的反应,这种反应与任何特定的挑衅事件本身相比都显得有点小题大做。女性特别有可能因男性粗鲁的生活习惯而恼怒,比如在餐桌旁打嗝,男性则可能因女性缺乏体贴而发怒,比如约会迟到和购物花费的时间过多( Cunningham et al.,2005)
归因
人们能轻易认识到他人在事件的判断上出现了自我服务偏差的归因,但他们却往往认为自己类似的带偏见的知觉是客观而公正的( Pronin et al.,2002)
归因式冲突( attributional conflict),为彼此解释的孰是孰非而争斗( Orvis et al.,1976)。伴侣们或许在行为的具体内容上容易达成共识,但同时对行为原因的解释可能存在分歧。(“你放在这里就是为了惹怒我!”“不,我不是故意的。我因为要接电话就忘记了。”)
冲突出现时,亲密伴侣对他们挫折所做出的解释,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苦恼和愤怒程度。(见专栏111“掌控我们的愤怒”。)如果把伴侣的不端行为解释为无心之过,归因于外部和不稳定的原因,伴侣看起来就相对无可指责,强烈的情绪(和报复惩罚)就不合时宜。相反,如果把伴侣的恶劣行为归因于内部和稳定的根源,恶劣行为看来就是故意的,伴侣看来就恶毒、自私、猥亵、愚蠢这种情境下,个体所遭受的麻烦看来就不公平,愤怒就显得顺理成章(Canary,
“当你感到愤怒时就表达出愤怒几乎总是让你感到更愤怒”(Tavris,3 1989,p.223)。
协商和顺应
1.讨论( voice)是指以主动、建设性的方式来行动,通过与伴侣讨论问题、改变自己的行为、获取朋友或治疗师的建议从而改善交往情境。
2.忠诚( loyalty)是指以被动但建设性的方式来行动,通过乐观地等待条件改善而表现。
3.离开(exit)是指以主动、破坏性的方式来行动,通过离开伴侣、威胁要结束亲密关系或者施虐行为如大喊大叫、大打出手而得以表现。
4.忽视( neglect)是指以被动但破坏性的方式来行动,通过避免讨论关键性的问题、减少与伴侣的相互依赖而表现。当个体变得忽视,就会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情势恶化。
当伴侣双方都选择破坏性的冲突反应,亲密关系就很危险( Rusbult et al., 1986),所以在面对爱人暂时的蔑视情况下,能够维持建设性的态度难能可贵,在第6章(第215页我们把它称为顺应( accommodatior)。当伴侣表现出破坏性的行动时,顺应就是抑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冲动,努力以镇静和忍耐反应。安全依恋型的人比不安全的伴侣更可能做出此类反应(Gaines& Henderson,2002)。在15章我们还会提及顺应;目前我们只要注意,能忍受彼此偶尔的激怒,不做出敌对反应的人,往往比那些不太宽容、总是睚眦必报的人更幸福( Rusbult et al.,1998)
根据研究结果他认为处理冲突有三种不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导致稳定而牢固的婚姻。
多变型( volatile)夫妻会发生频繁、激烈的争论。他们投身于火热的辩论,努力说服和影响彼此,他们常常表现出很高水平的负面情感,但他们能充分运用智慧和真来缓和愤怒。
确认型( validator)夫妻更有礼貌地争斗他们往往比多变型的夫妻更镇定,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更像合作者而非对手他们的讨论或许会变得很激烈,但他们常常通过表达同理心、理解对方的观点来彼此确认。
与多变型和确认型的夫妻相反,逃避型( avoider)的夫妻很少争吵。他们回避正面对抗,如果他们真要讨论他们的冲突,也非常温和谨慎。
冲突的结果
分离( separation)指伴侣一方或双方在冲突没有解决时就退出的冲突结束方式。分离可以结束愤怒的会晤,从而防止对亲密关系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并且时间上的分隔能使争斗双方头脑冷静,使双方能更有建设性地思考他们的处境。然而它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延迟了未来的不和。冲突还能以征服的方式结束。
支配( domination)指伴侣一方得逞,另一方停止反抗的冲突结束方式。支配多发生在一方比另一方更强大情形下,强势方通常对这样的结果感到满意。但失败者对于支配是非常反感的,心中可能会滋生敌意和憎恨(Zacchilli et al.,2009)
妥协( compromise)指双方都降低期望以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替代办法来结束冲突。正如彼得森所指出的(Peterson,002,p.380),伴侣双方的“利益都减少而非得到满足”;伴侣既没有得到他/她要求的一切,又非两手空空。当一方所得只有在对方蒙受损失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时,妥协才可能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方式,但一般情况下,通常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整合式一致( integrative agreement)指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地满足双方最初的目标和期望。整合一致不容易达到,往往需要做出一些努力;伴侣们需要对他们的愿望进行改进并按重要性排序,做出选择性的让步,发现不强加于伴侣的、实现目标的新方法。尽管如此,通过决断力、聪明才智、想象力、慷慨的合作,伴侣们常常能得偿所愿。
最后,结构性改善( structural improvement)指伴侣不仅得到他们想要的,而且从中得到学习和成长,使他们的关系发生可喜的变化。这种冲突结果并不常见,它通常是重大动乱和剧变的结果。伴侣可能遭遇到危险的压力和严重的冲突而不得不重新思考他们的习惯,并鼓足勇气、充满斗志地解决冲突。不过,结构性改善使得伴侣们的境况变得更好。
如果你正不悦地与人冲突,你也有可能改变,在这方面我要为你提供一些建议。首先,对大多数人而言,成功的冲突管理包括自我控制。你在保持乐观、避免罪责归因、掌控愤怒上越努力,你就越有可能变得宽容、灵活、有创造力,越有可能达到整合式一致( Canary,2003)。你要成功地做到戈特曼( Gottman,1994b)提出的三个“不要”,也需要自我控制:
●不要退避。当你的伴侣提出关心的问题或抱怨时,戒心重重地逃避冲突是令人讨厌的,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可以请求对方重新安排更方便的时间来讨论冲突,但你要记得自己有责任履行约定。
●不要消极。遏制你的讥讽、克制你的轻视、丢弃你的厌恶。粗鲁、暴躁和刻薄的行为对你的亲密关系具有很强的侵蚀作用,因为(正如第6章我们学过的)坏的比好的更有力量。
●不要陷入负面情感相互作用的怪圈。这一点非常重要。请注意,当你意识到你和伴侣正在你来我往地破口大骂,侮辱和谴责变得越来越强烈时,请停止。休息10分钟,做好准备,平静下来,再返回你的讨论并为上次的过激言辞道歉。
双方的规则
1.说话者拥有发言权。利用真实的小物件比如一本书或电视遥控器作为发言权的标志。任何人拥有了发言权,就是唯一能说话的人,直到他/她说完为止。
2.分享发言权。如果你是说话者,不要没完没了说个不停。每次轮到你说话时请保持简洁,当发言权易手时请同时转换角色。
3.不要解决问题。该技术的要点是描述分歧,而不是解决它。共同进行头脑风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说话者的规则
4.独自说话。不要试图猜测别人的心思。请使用“第一人称”陈述来描述你自己的想法、情感和关心的问题。不要谈论你对伴侣动机或观点的看法。
5.停顿并让听话者复述。片刻之后,停止说话并让听话者复述你刚刚说过的话语。如果他/她不十分准确,请礼貌地重申任何混淆之处。目标是帮助听话者真正地理解你。
听话者的规则
6.复述你听到的话语。用你自己的语言重新说出你听到的内容,以此向说话者证明你在仔细倾听。关键是确保你理解了对方所想表达的意思。
7.集中关注说话者的信息。不要反驳。除非你拥有了发言权,否则不要提出你对议题的想法和观点。作为听话者,你的任务只能是为了理解你的伴侣而说话。
权力和暴力
权力和相互依赖
如果伴侣爱恋和需要你的程度超过了你爱恋和需要他/她的程度,你多半能得偿所愿。这听起来有点残酷,但却是事实;在爱情关系中,投入较少的伴侣通常拥有更多的权利
事实上,可获得的替代选择上的差别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传统婚姻中男性一般女性更强权。当丈夫离家工作而他们的妻子待在家里时,丈夫常常有很高的CL alt,这至少有两个重要的原因。首先,他们会遇见许多其他潜在的伴侣;其次,如果他们愿意就更可能有金钱去追求她们。相形之下,在家相夫教子的妻子可能碰不到许多其他有趣的男性,即使她们碰到了,也可能在经济上要依赖丈夫,因为自己拥有的金钱很少。因此,当妻子进入劳动大军并结识了新朋友和获得金钱时,婚姻中的权力平衡就会发生变化(Fitch& Ruggles,2000)
没有权力则感觉不怎么美妙。与权重之人相比,那些人微言轻的人会遭受到更多的抑郁,行动更为谨慎,非常害怕受到别人的惩罚( Keltner et al,2010)。
个体非言语的敏感性还与他/她权力的大小有关(Keltner et al. 2010)。当两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时,掌握老板情感变化的线索一般是下属的分内之事,而不是相反。有权力的老板无需关注下属的情感;喽啰们理应满足老板的要求,无论他们是否喜欢。相比之下,如果下属能仔细地窥探上级的情绪时,他们能增加自己(有限的)权力;如果在老板心情很好时提出要求(在老板脾气暴躁时待在老板的视线之外),他们就更有可能得偿所愿。
有时,人们会与伴侣论理争辩或者讨价还价以劝服他们提供期待的结果;这种情况下,人们寻求伴侣的互助合作,他们的策略就是双边的,涉及伴侣双方。相反,其他情境下,人们会采用单边的独立行动,在不牵涉伴侣的情况下做他们想做的。重要的是,那些报告自己比伴侣更有权力的人都表示他们更多地使用双边策略,而那些权力较少的人更可能使用单边策略。因此,能够成功地影响伴侣的人同样会与伴侣论理争辩、谈判协商以获得他们的服从(使之心服口服)
相反,权力较少的人不太可能寻求伴侣的合作;他们只会跑到一边做自己的事情。
亲密关系的解题和消亡
分手
关系准则
自主:允许你的伴侣在亲密关系之外结交朋友和保持兴趣;不要有太强的占有欲。(占有欲提及的次数占37%)
相似:你和伴侣应该有着类似的态度、价值观和兴趣;差别不要太大。(30%的次数被提及。)
支持:提升伴侣的自我价值和自尊不要粗心大意或不够体贴。(27%)
开放:真诚而又真实地进行自我表露;不要一言不发。(22%)
忠贞:对你的伴侣保持忠诚和贞节;不要出轨。(17%)
共处:拥有很多在一起的时间;不要夜不归宿或者跑出市区。(16%)
公平:公正公平;不要利用和剥削你的伴侣。(12%)
魔力:保持浪漫;拒绝平庸。(10%)
在最初的个人阶段里,伴侣一方变得不满意,常感到沮丧和不悦。
然后,接着是双人阶段,不幸福的伴侣表露出他/她的不满。接着或许会出现旷日弥久的协商、对峙或者尝试适应,这阶段常见的情感包括震惊、愤怒、伤害,有时还会出现解脱感。
但是在亲密关系接近结束之际,社交阶段开始了。伴侣们公开宣扬他们的苦恼,向家人和朋友解释他们自己的遭遇,并寻求支持和理解。
随着关系结束,善后阶段开始。哀痛减少,伴侣开始通过认知加工克服他们的失败,并丢弃过去的伴侣关系。重新修正、整理记忆,创造出可接受的关系历程故事(即“叙述”)。此阶段有可能发生合理化和对关系的重新评价。
最后,在复兴阶段里,已离婚的“伴侣”作为单身重新进入社交生活,常常告诉别人他们的经验已经改变了他们,现在自己变得更加聪明睿智。在这个基本框架内,人们解除他们伴侣关系的方式有可能影响他们今后对待彼此的感情。一般而言,伴侣如果没有机会识别和讨论不满的原因,则会对彼此持有不太积极的情感,在分手后也不太可能保持联系,而讨论了这些困难的伴侣则要好得多。
此外,对于某些伴侣分手只是持续关系的另一种过渡( Dailey et al,2009)亲密关系结束时可能发生多种多样的结果。
从这些冲突的情感貌似可以得出四种类型的婚后关系(Ahrons,1994):暴躁的仇敌、愤怒的同伴、合作的同事和完美的朋友。对于暴躁的仇敌和愤怒的同伴,伴侣彼此之间的敌意仍是他们离婚后关系的主要特征。尽管愤怒的同伴彼此存在公开的不尊重但他们在共同养育离异的子女方面还是有合作的空间,但暴躁的仇敌则非常缺乏这种合作精神;他们的痛苦使得他们总是发生争执。合作的同事并不是好友关系但他们彼此能礼貌而愉快地对待对方,在养育子女的任务上也能成功合作。最后,完美的朋友维持着“建立在彼此尊重基础之上的深情厚谊,并不会因为他们决定过各自的生活而受到侵蚀”(Ahrons,1994, p.116)。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低自尊的人常常会小题大做或者知觉到根本不存在的排斥,从而破坏他们自己的亲密关系。
临近、熟识和方便能决定有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到底能否开始。我们与许多人都可以建立美满的亲密关系,只不过我们遇不见他们而已。
长相很重要,如果你的外貌没有吸引力,很多人会忽视你,不想与你结识。
我们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般了解或理解自己的浪漫伴侣;甚至在成功的亲密关系之中也会持续存在很多错误认知。
当我们开始结识别人时,他们会努力给我们留下好印象,但一旦我们喜欢或爱上他们,他们就很少努力保持礼貌、端庄和愉悦。
在非言语沟通方面男性一般不如女性做得好,非言语沟通的缺陷与亲密关系的不满存在相关。
我们常常认识不到:当我们与伴侣谈话时,伴侣并没有接受到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
坏的比好的更有力量,我们与伴侣偶尔刻薄或挑剔的交往比我们为他们做的千桩好事更有影响力。
长期来看,亲密关系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比我们预计得要大得多。
浪漫、激情之爱是我们选择结婚的主要的理由之一,但久而久之它一般会减少。
约有三分之一人的不能轻松舒适地对待相互依赖的亲密感;他们要么担心伴侣不够爱自己,要么在走得太亲近时感觉不自在。
或迟或早,我们的伴侣都可能以某种方式背叛我们,给我们造成伤害和痛苦。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平均来看,婚姻并不如过去那样幸福,离婚现在更为普遍。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提升
的确,在现实的世界里,那些热衷于徒步旅行、骑车、跳舞或者参加音乐会、演讲和演出的人,比那些只是待在家里看电视的人,认为他们的婚姻质量更高( Strong&aron,2006)
每一周都要和你的伴侣分享你最欣赏的三个友善之举,无论巨细。
有意识地注意你亲密关系中好的一面,为之庆贺,并把你对它们的认知和感激传递给你的伴侣。如果你欣赏你的伴侣,表达你的感激,并且不断重复,你们双方都会更加幸福
在情人节给伴侣做出的友善之举不可能在七夕节还能让他/她保持满意。卡纳里及其同事( Canary et al.,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