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美国科学院组织讨论人类的未来科学有哪些?结论是NBICS(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社会)
“在下个世纪或者大约五代人的时期之内,一些突破会出现在纳米技术(消弭了自然的和人造的分子系统之间的界限)、信息科学(导向更加自主的、智能的机器)、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通过基因学和蛋白质学来延长人类生命)、认知和神经科学(创造出人工神经网络并破译人类认知)和社会科学(理解文化信息,驾驭集体智商)。
第一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从“我”到“我们”常常标志着人际关系发展到了微妙而又意义重大的阶段,此时新伙伴刚刚认识到彼此之间产生了依恋。
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内驱力就会降低(因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归属需要也和我们伴侣是谁并无太大的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得到满足。
由于早期人类生活在很小的部落群组里,生存环境恶劣,到处是长着獠牙利齿的猛兽。所以,孤僻的人比合群的人在繁衍子女和养育后代的成功率上更低。结果人类的特质也缓慢地演化为:十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同和亲密接触。
近年来,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个人主义(支持自我表现,重视个人成就)也变得愈发突出。
文化标准是人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石,它影响着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限定了正常的人际关系模式。
高性别比率的社会(女性较少)倾向于支持老式、传统的两性性别角色,即男主外女主内,妻子在家相夫教子,丈夫外出工作养家。这种文化形态在性生活上也相对保守。理想的新娘应该是处女,未婚先育使人蒙羞,公开同居几乎绝迹。妇女更早结婚,离婚不受欢迎。
相形之下,低性别比例的社会(男性较少)则倾向于颠覆传统,也更为宽容。鼓励妇女外出工作以自立,默许(虽不提倡)婚外性关系的存在。如果不慎怀孕,成为未婚妈妈也无可厚非。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形可能有所不同,但这种基本模式却是贯穿整个历史的。
当性别比率居高时,妇女稀缺。假若某男幸运地得到某女的芳心,他当然想长厢厮守。方法之一是鼓励该女子成为家庭主妇,从而使她在经济上要依赖丈夫;方法之二是反对离婚。反之,当性别比率偏低,妇女过剩,男人就不太想被一个女人拴住。这样,妇女就得到工作,推迟结婚,不满意的话还可方便地离婚。
安全型的人在与他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非常安心,不会担心别人会苛刻对待自己;因而能积极快乐地寻求亲密、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相形之下,其他三种类型的人充满焦虑和不安,在亲密关系中如坐针毡。痴迷型的人渴望亲密接触但害怕被拒绝。疏离型的人并不担心被拒绝,但却不喜欢亲密接触。至于恐惧型的人则两者兼而有之,在亲密关系中坐立不安又担心亲密关系不能长久。
存在忧虑和回避这两个重要因素,他们塑造了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全部适应性行为。
安全型的妈妈往往有安全型的孩子,而不安全型的妈妈则往往也有不安全型的孩子。
我们幼时对人际交往价值和他人是否可信的观念,起源于我们与照料者的交往,由于运气的好坏,我们就此走向了信任或恐惧的亲密关系之路。这段历程永远不会停止,同行者随后给予的阻碍或帮助会改变我们亲密关系的方向和进程。视乎人际交往经验的不同,我们习得的依恋类型即可随时间发生变化,也可永久保持稳定。
亲密关系中的性别差异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般重要和有影响。个体差异才是影响人际交往的更重要的力量。无论男女,人们在很多方面彼此各异,这些差异一般都比性别差异更能影响人际关系。
长期来看,与表达性低的人结婚就不如与那些更敏感、贴心和友善的人结婚过得满意。另一方面,低工具性的人往往不如高工具性的人自尊程度高和适应能力强。
工具性和表达性都是有价值的特质,幸福、适应能力强、有效率和心理健康的人士通常都同时拥有这两组技能。
大五特质中最重要的却是那个有消极作用的特质:神经质。神经质的人容易发怒和焦虑,这些不良倾向往往会引起人际摩擦、悲观情绪和争执。神经质越弱的夫妇越幸福。
人格影响人际关系的程度远大于人际关系影响人格的程度。
如果对自己的能力和特质持正面评价,自尊水平就高;如果怀疑自己,自尊水平就低。因为高自尊的人一般比低自尊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幸福。
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积极低对待我们并看重于我们的关系,自尊水平就高。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吸引别人的关注--如果我们似乎并不在意我们是否会介入他们的生活--自尊水平就低。
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许多领域自我批评似乎极大地受到我们所以为的他人看法的影响。
高自尊的人因为对伴侣给自己的爱恋和关心充满信心,即使亲密关系出现困难也能和伴侣拉近距离。相反,低自尊的人则持续地怀疑伴侣对自己的关心和信赖,所以一旦关系变糟就从伴侣身边离去,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低自尊的人总把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置于亲密关系之上。结果是,低自尊者的自我怀疑和敏感脆弱使他们从无数的琐事中制造出堆积如山的问题。他们错误地以为爱情之路上的磕磕碰碰是伴侣拒绝承诺的不祥之兆。然后,又表现出令人反感、自我打击式的伤害和愤怒,完全隔断了自己渴望的伴侣的安慰。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并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后续发展。
演化心理学有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个假设,性选择使人类成为今天这样的物种。第二个假设,演化心理学认为两性之所以存在差异,只是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在过去面临着不同的繁殖困境。第三个假设,文化影响决定了演化形成的行为模式是否具有适应性--并且文化的变化比演化快得多。
当今的妇女在选择性伴侣时比男性谨慎的多。她们要求男性伴侣聪明、友善、有名望、性情稳定,而男性选择女性伴侣则不会这么苛刻。
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关注长期伴侣的经济前景和社会地位。男性看重长相,女性珍视收入。
总之,人际关系是由多种影响因素构成的,其范围从当前文化的流行时尚到人类种族的基本属性,非常广泛。在这些一般的影响因素之外,还有很多个体独有的影响因素如人格和经验,它们有些是习得的,有些是遗传的。最终,两个来自同一星球,但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程度差异的人,开始了他们的互动。互动的结果或许令人沮丧,或许令人满意。但这种可能的互动结果总是让人着迷,这就是人际关系的构成。
第二章 研究方法
要深入理解人际关系,需要综合许多研究的结果,需要以明智而审慎的态度评价和辨别不同的信息。
今天的人际关系学:经常从社会各阶层抽取不同的人群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家庭、朋友和爱情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关系;经常对这些人际关系做长期研究;即研究人际关系令人愉快的一面,也研究消极的一面;经常在自然状态下追踪人际关系。
问题分类两大类:第一类,科学家可能尝试对某些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自然发生过程进行描述;另一类是,研究者要确定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确定哪些事件对随后的结果有显著影响,哪些没有影响。
第一,不同的研究具有不同的目的,有辨别力的读者应该判断出这些研究的原本目的;第二,更加重要的是,有思想的读者要抵制诱惑,不要试图从以描述为目的的研究中得出因果联系。
任何单一的研究都可能存在不足,但这些缺点却能为另一项研究所弥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研究,每项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趋近某个问题,我们就能逐渐低描述出事实真相。
相关的存在意味着有很多不同的似是而非的因果关联:X可能引起Y;Y可能引起X;第三方变量可能同时引起X和Y。
横断设计,即比较处在不同人生阶段或者不同年龄人的发展过程;我们招募的参与者年龄一样,并长时间追踪研究,那么参与者的经历相同但年龄在变化,这就是纵向设计;由于纵向研究与参与者保持联络比较困难,所以很多亲密关系的研究使用的就是回溯设计。
总想研究设计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参与者流失(participant attrition),即随着时间推移参与者变得越来越少。
两种最主要的测量是:人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自我报告;对他人行为的观察。
我们测量到的事件真正是我们试图测量的(这就是效度);如果这些事件不会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在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应该一样(这就是信度)。
自我报告常在研究者所给出指导语或者提问之后进行。如果参与者错误地理解了研究者的意思或目的,他们随后的自我报告就会误导人。
即使人们能准确理解研究者提出的问题,他们也可能无法客观地回答问题。记忆错误也是个问题。
自我报告数据的最后一个严重问题是,人们的报告可能存在系统性偏差或歪曲。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 它会使人们高估自己在人际关系积极实践中的作用,而低估在消极事件中的过失。
如果人们不愿意说出看到的事实,就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最有名的例子是社会赞许性偏差(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指的是人们希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歪曲事实。
观察研究还面临反应性问题的影响:如果人们知道有人观察自己就会改变行为。
亲密关系可以带给人类最伟大、最荣耀的幸福体验,但它也可以使人绝望痛苦和万劫不复。
我希望你能慎思而不盲信,也希望你了解你要学习的内容的复杂性。记住要像科学家那样思考:没有一项研究是完美无缺的,但真理就在前方。
我们希望你持有这样一种信念,恰恰是这种谨慎体现了科学的尊严,使人们能坦率地面对本领域的优势和不足。那些声称自己一直正确的人,毫无疑问是招摇过市的江湖骗子,谨慎的科学家不会这样做,他们只会努力使自己不断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