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谈及以命题者的角度去研究高考题,其实有过命题经验的老师应该清楚,我们在材料的打磨设问方式的呈现上,其实都是要给学生留有想象发挥的空间的,是有因可循的。所以我们作为老师研究高考题,我一直在想,就是既要基于命题者的角度,也要基于学生思维习惯的角度,当然学生的思维习惯往往就是以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我在工作室这么多年的收获,其实就是慢慢体会王老师所提到的一系列的东西,现在大家感悟比较深的就是小步调拆解问题,基于学生认知的设计问题链,形成思维链,最终就是要通过我们的教学引导的,把同学们引上正道来
有时候是我们自己会把这种题目根据自己的先入为主的一些信息,或者是一种惯性思维,解读的信息出现了信号衰减或者是只看到局部。
我们老师的思维不清晰,学生肯定也是不清晰的,所以他们做题的时候就会出现猜懵模糊解题
在高考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环境里面,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高考题。回到命题考查的四大能力,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很关键。
1.解读清楚问什么?这个才能够在繁杂的材料解读当中更具有目的性。弄清设问的主语(中心词):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再结合4个选项说的都是外力左右,也就是说,设问的主体是问草毡层中的吸颗粒物是与什么外力作用有关联?2.注意这里的空间尺度,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空间,是青藏高原的草毡层。
这里就是思然老师看到的这两个关键词:常见;无明显变化。
意思就是这个草毡层在青藏高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大尺度范围的这样一种地理事物,和下浮物质粗碎屑或基岩明显不同就说明它是外来物,大范围存在的草毡层中的细颗粒来源是不是就应该是对应一个大尺度的外力作用?正如雷老师所说的:这应该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持续的、平衡的外力来源,毫无疑问,只能是西风!再回头来印证这句话,随地势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是颗粒死根系活根系盘结在一起形成的,那就说明这种外力作用应该是从高空沉降下来的而不是从地面翻滚的过来。
所以毫无疑问应该是风力搬运,紧接着还可以提出这个问题来,这个风力有可能是什么风呢,所以不是季风尺度的东南风西北风,而应该是行星风系级别的西风。
所以这也是高考命题的另外一种非常常见的考法,关注空间尺度。